片贴患 处。有涎即吐之。日三五次。
\x抽薪散\x 治口舌生疮。并小儿火眼。
大附子为末。津调。敷足心内。油纸盖之。绢条扎之。
一用草乌、南星、干姜。等分为末。醋调。敷手心足心。一用吴茱萸为末。醋调。敷脚心。
一用白矾三四两。冲淡水一盆。浸化泡足。 一用细辛为末。醋调敷脐。
\x凉膈散\x 治上焦实热。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
黄芩 栀子 连翘 薄荷 甘草 桔梗 朴硝 大黄 水二钟。竹叶二十片。煎八分。加蜂蜜三匙。和服。
\x附子理中汤 五苓散\x \x导赤散\x 泻丙丁小肠。
生地 木通 甘草 加竹叶。水煎服。
\x补中益气汤 八味地黄丸 加减地黄丸\x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舌部属性:\x经络\x 心开窍于舌。而心脉又系于舌也。再肝脉络于舌本。肺脉络于舌傍。是舌属三经。不必专主于 心也。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舌部属性:紫舌胀者。舌胀满口。坚硬疼痛。由火盛血壅所致。又云。脾热则肿满。用衣针扎箸头上。露锋分许。于舌 上刺数十刺。令其血出。红色者轻。紫色者重。以温汤漱口。搽冰硼散。服凉膈散加牛蒡子、荆芥。倍栀子。
栀子泻火之要药也。或去硝、黄。一用番木鳖刮去壳。咀片含少许。即消。一用蓖麻子仁研纸捻。烧 烟熏舌。入口即消。一云。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一灸少冲穴。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舌部属性:痰包生于舌下。结肿如瓠。光软如绵。甚则塞令满口。由火击痰饮流结而成。宜用铍针。对包上捻之如 钻。钻破出稀涎如鸡子清。稠粘不断。拭净。搽水调散。服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之类。仍忌煎炒火酒 等物。庶不再发。
\x冰硼散\x 治舌胀痰包。重舌木舌。咽喉肿痛。
冰片(一分) 硼砂(五钱) 辰砂(一钱) 牙硝(一钱)
为末。收用。喉生毒。加灯草烧灰。更效。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舌部属性:舌衄为舌上有孔小如针簪。大如箸头。其或色黑。出血如涌。由心火炎上血热所致。宜升麻汤、香参丸。
又云。肝壅则血出如涌。肝风则舌强。
\x升麻汤\x 治舌衄。血出如涌。
升麻 小蓟根 茜根(各两半) 艾叶(七钱五分) 寒水石(三两)
为末。每服三钱。用水一钟。煎七分。去渣。入生地黄汁一合。再煎一二沸。温服。或加柏叶。
\x香参丸\x 治症同前。
人参 麦冬 当归 生蒲黄(各五钱) 生地(一两) 甘草(炙二钱五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小弹子大。每服一丸。每日三四服。白滚水化下。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舌部属性:舌下生小舌为重舌。宜冰硼散搽之。
舌上生核。强硬作痛者。为痰气。用衣针点破。搽冰硼散。服清火消痰之药。
舌上 生疮。形如杨梅。外无寒热。内却心烦者。为重 。忌用针刺。宜黄连解毒汤加桔梗、甘草。外兼吹 药。
舌上生疮。其形如豆。坚硬寒热。疼痛应心者。疔也。宜蟾酥丸含于舌下。随化随咽。或再服三粒以解内 毒。甚者刺之。或灸少冲穴。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舌部属性:弄舌者微露即收也。属心脾经亏损。宜温脾散补之。大病后者难医。
舒舌者舌舒长。良久方收也。由心脾积热。宜泻黄散主之。
\x凉膈散\x(见口部) \x黄连解毒汤 蟾酥丸\x(见疔疮门)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牙齿部属性:\x经络\x 当门为齿。上属督脉。下属任脉。两傍为牙。上属足阳明胃经。下属手阳明大肠经。夫牙者骨之 标而属肾。牙之生如木之栽于土也。如肠胃素有湿热。上出于牙龈之间。适被风寒。或为饮冷所逼。则 湿热不得外发而作痛。乃阳明病。非少阴病也。是症以寒为标。故外用擦漱之药宜辛温。取其散寒开 郁。以热为本。故内服之药宜辛凉。取其散热清中。如连翘汤之类。再火胜则痛必牵扯腮颧。加石膏。风 胜则肿。加防风。气胜则长。加栀子。气郁则胀。亦加栀子。痰胜则木。加贝母。外以醋漱之。去其痰涎。泻其 风热。疳慝则黑。加使君子肉。虫蚀则蛀。加槟榔。外以五灵脂汤化漱之以杀其虫。再血虚则齿痒。肠胃 虚则齿露。过于劳则齿浮。肾虚则齿豁。惟精固则齿坚。又当随其症而用滋补也。
<目录>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篇名>牙齿部属性:\x连翘汤\x 治一切牙痛。随前症加减。
黄芩 黄连 当归 赤芍(各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 天花粉 玄参(各七分) 枳壳(五分)
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x加味凉膈散\x 治湿热牙疼。腮颧浮肿。牵引太阳。口热便秘者。根据本方加 石膏 升麻 淡竹叶 水煎。加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