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 恐延迟日久,兼胃虚之人,毒攻心胃,可谓快杀。此宜深察趋行,勿怠也。
泻心通圣散
黄连(一钱) 犀角(五分) 栀子(五分) 桔梗(八分) 甘草(三分) 枳壳(五分) 黄芩 (一钱) 升麻(四分) 葛根(五分) 生地(五分) 白芍(五分) 石膏(一钱五分) 大黄(生一 钱,熟二钱) 芒硝(一钱五分) 归尾(五分) 麻黄(五分) 生姜(一片)
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令泻为度。若无泻,再进一服,后服清膈活血汤。(炳章按∶ 此证多得心经实热与时气风火为症,升、葛、麻、姜、梗等温升,皆忌,宜加辛凉散风药为要。)
清膈活血汤
黄连(一钱) 麦冬(二钱) 连翘(一钱) 栀子(五分) 石膏(一钱) 桔梗(八分) 黄芩 (一钱) 甘草(三分) 归尾(五分) 升麻(三分)
水二碗,煎七分,温服。(炳章按∶升、桔宜换为桑叶、丹皮、紫花地丁草、鲜大青等更佳。)
<目录>卷上<篇名>附痰热喉辨方属性:痰热喉初起,不常有。痰粘,咽吐津,咽干,得茶汤润而出之。无触不患,过适口热物,
饮食过伤,火动击搏,致令不清,而成喉痛。痰涎大多,亦略憎寒壮热,生发顶双单鹅。症属 肺胃之经,每日宜用真喉末吹二三次,内服消痰降火汤数剂。大便秘结用通利散三匙温服,
然后服消痰降火汤。若热盛,用防风通圣散一剂,亦可随症用之。
消痰降火汤
花粉(二钱) 元参(三钱) 白芍(一钱) 枯芩(一钱)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 山豆根 (五分) 半夏(五分) 白茯苓(一钱) 知母(一钱) 桑皮(一钱) 黄连(五分)
水二碗,煎七分,空心服,后用败黄通利散泻之。
防风通圣散
治一切初发喉风。先服一二剂,取通利为度。后用消风活血解毒汤。若 虚喉,不可服。宜照虚喉方治之。
桔梗(二钱) 防风(一钱) 荆芥(五分) 枯芩(一钱) 连翘(五分) 石膏(二钱) 大黄 (三钱,看人虚实加减) 朴硝(一钱) 甘草(三分) 薄荷(五分) 白芍(五分)
水煎,空心服。服后以泄为度。不泄,再服一剂,泄后再服后方。
消风活血解毒汤
鲜生地(一钱) 银花(五分) 干葛(五分) 防风(五分) 荆芥(五分) 升麻(三分) 连翘 (一钱) 枳实(八分) 归尾(五分) 赤芍(一钱) 桔梗(一钱) 山豆根(五分) 黄芩(一钱)
栀子(四分) 苦参根(五分,炳章按∶升燥切不妄用,前批忝阅。)
水二碗,煎八分,不拘服,要温服,多服无妨。
<目录>卷上<篇名>附虚热喉辨方属性:虚热喉初起,其势不急,微微缓缓,咽津觉得干燥,吞气些碍,无鹅无肿,满喉或红或 紫,此乃命门相火上冲为害,症属肾水枯竭,命门相火煎急肾阴,不能降之。故虚火冲喉,
微碍痛,不恶寒,独怕热。不宜吊药,恐损津液,无益反损。只宜含生津润肺丸,缓咽下,并 服滋阴降火汤数剂为善,不宜针吊吹药。
滋阴降火汤
生地(二钱) 元参(二钱) 天冬(二钱) 白芍(一钱) 麦冬(二钱) 盐柏(一钱) 桔梗 (一钱) 枯芩(一钱) 栀子(七分) 甘草(三分) 知母(一钱) 山豆根(五分) 丹皮(一钱)
泽泻(一钱) 薄荷(五分,自汗不用)
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炳章按∶肾虚阴火上炎之症,宜导热归下,如景岳玉女煎加 元参等最好。方内桔梗升提,载药上行,为最忌。)
生津润肺丸
硼砂(三钱,生 各半) 寒水石(二钱) 山豆根(二钱) 五味子(一钱) 甘草(二钱) 枯芩 (二钱) 乌梅(一钱) 薄荷(三钱)
上冰片二分,共研细末,蜜为丸,如龙眼大,含化,咽下,生津降火。
<目录>卷上<篇名>附针灸须知属性:百会穴一针。前顶穴一针,亦用三针。后顶穴一针,亦用三针。颊车穴一针,亦用三针。
左右俱针亦可。风池穴一针,男左女右。少商穴一针。合谷穴一针,列缺穴一针。曲池穴 一针。俱男左女右。
\r中指定同身寸用为上肢之尺度图\p05-c24a1.bmp\r 光按∶百会居头之正中。前顶在百会前一寸五分。后顶在百会后一寸五分。颊车在耳 之下。风池在发际之陷凹中,即颈后二大筋下部之外端。少商在拇指内侧爪甲根。合谷在 食指与拇指基底部中间之陷凹处,孕妇禁忌。曲池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向胸,则适当其 横纹端。列缺在手之内面,离腕之横纹一寸半。
凡临诸症,先从少商、合谷、列缺、曲池,以男左女右,各根据针法刺之。若病重者,先从 前顶、百会、后顶、风池、颊车诸穴针之,开通周身经络,使风热结邪得以消散,而血气流 行。佐以奇药内治,自易收效。若针路无血,则风热壅盛,受邪深重,多致不救。
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甲重切所针之穴,令 气血开。教病者心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