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40-备急千金要方-第177页

肺病。(《巢源》无不字。)
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 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气,气舍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 夏。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 ;
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秋金肺旺,其脉微涩而短曰平。反得大而缓 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为 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 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为微邪,虽病即瘥,肝乘肺必作虚。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治阳。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膨膨与肩相引,刺手太阴,治阴。
肺脉来,泛泛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 至命尽,手太阴脉也。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 汗,微缓为痿漏风(一作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 腰内,小甚为飧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 鼠,在颈肢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能喜酸。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濡而散者当病漏(一作灌),汗至今不复散发。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 内也。
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之脉,独动不休何也(手太阴本在寸口中。)
岐伯对曰∶足阳明,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胃脉在足趺上大趾间上行三寸,骨解 中是也,)其精气上清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之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
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脉动不止。
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对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胃居其大,五味入于 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者太阴是也。脏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属腑 脏主,即呼寸口者也。
扁鹊曰∶肺有病则鼻口张,实热则喘逆胸凭仰息,其阳气壮则梦恐惧等。虚寒则咳息下 利少气,其阴气壮则梦涉水等。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精气并于肺 则悲也。
味主秋结满而血者病在胸,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
病先发于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五日之胃腹胀,十 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獐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宜赤药。
凡肺病之状,必喘咳逆气,肩息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挛,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 能报息,耳聋咽干,取其经手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少阴血者。
肺脉,沉之而数,浮之而喘。苦淅淅寒热,腹满肠中热,小便赤,肩背痛,从腰以上汗 出,得之房内汗出当风。
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补肺汤、泻肺散 。春当刺少商,夏刺鱼际,皆泻之。季夏刺太渊,秋刺经渠,冬刺尺泽,皆补之。又当灸膻 中百壮,背第三椎二十五壮。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第三椎之旁,以 手重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肺气伤,其人劳倦则咳唾 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也。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者,其人吐浊涕。
肺水者,其人身体肿而小便难,时时大便如鸭溏。
肺胀者,虚而满喘咳,目如脱状,其脉浮大。
趺阳脉浮缓,少阳脉微紧。微为血虚,紧为微寒,此为鼠乳。
诊得肺积脉浮,而手按之辟易,胁下时时痛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结痈皮肤寒,
秋愈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之状,时痒,色白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洒洒寒热气逆喘咳,发肺痈,以 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适以春旺,旺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 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得之。
肺病,身当有热咳嗽短气,唾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其色当白而反赤者,此 是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
商音,人者,主肺声也。肺声哭,其音磬,其志乐,其经手太阴。厥逆阳明,则营卫不 通,阴阳反祚。阳气内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