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40-备急千金要方-第157页

营,营舍意,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
毛悴色夭,死于春。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弗营则肌肉濡,
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脾死脏浮之大缓 (一作坚),按之中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六月季夏建末也,坤末之间土之位,脾旺之时,
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微 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眩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 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虽病即瘥。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治阳 。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治阴。
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 (一作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
六 至命尽,足太阴脉也。
脾脉急甚为螈 ,微急为膈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
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疾。大甚为击仆,微大为脾疝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
微小为消瘅,滑甚为 癃,微滑为虫毒蛔,肠鸣热涩,甚为肠 ,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黄脉之至也,
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扁鹊曰∶脾有病则色萎黄,实则舌本强直,虚则多癖善吞注利,其实若阳气壮,则梦饮 食之类。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噫,在志为思,思伤脾。精气并于脾则饥。音主长夏,病变 于音者,取之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则病精,是故五脏主藏精 者也,不可伤,伤则守失而阴虚,虚则无气,无气则死。
病先发于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一日之胃而腹胀,二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 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在脾,日 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素问》作日出甚。王冰云,日中持者 ,缪也)。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 也。
凡脾病之状,必身重善饥,足痿不收(《素问》作善肌肉痿足不收,《甲乙》作苦饥,肌 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足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脉沉之而濡,浮之而虚,苦腹胀烦满,胃中有热,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难,四肢 苦痹时不仁,得之房内,月使不来,来而频并。
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此为可治,
宜服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附子汤。春当刺隐白,冬刺阴陵泉,皆泻之。夏刺大都,季 夏刺公孙,秋刺商丘,皆补之。又当灸章门五十壮,背第十一椎百壮。
邪在脾胃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 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其三里。
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阳不从阴,故以三分 候死生。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 而短气也,脾中寒。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一作实),体重不能衣(一作收),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 ,涩 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反不渴。
脾气弱,病利下白肠垢,大便坚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气弱,或五液注下青黄赤 白黑。
寸口脉弦而滑,弦则为痛,滑则为实。痛即为急,实即为踊,痛踊相搏,胸胁抢急。趺 阳脉浮而涩,浮即胃气微,涩即脾气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为脾家失度。
寸口脉双紧即为入,其气不出,无表有里,心下痞坚。
趺阳脉微而涩,微即无胃气,涩则伤脾。寒在于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
谷气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虚下实,谷气不通,为闭塞之病。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为阳,卫气长,迟则为阴荣气促(一云不足)。荣卫俱和,刚柔相 得,
三焦相承,其气必强。
趺阳脉滑而紧,滑即胃气实,紧即脾气伤,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满 ,此为胃气有余,腹满而不能食,心下如饥,此为胃气不行,心气虚也。得食而满者,此为 脾家不治。
病患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发痈,微黑者有热,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 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脐反出者,此为脾先落(一云先终)。
凡人病脉已解,而反暮微烦者,人见病者瘥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