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能饮,
以绵滴口 《医门方》治胸中痞塞、短气 者,或腹急痛方∶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半夏(三两) 生姜(三两) 杏仁(百颗)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泄气瘥。若气不下,加大黄、
槟榔 《千金方》治短气不得语方∶ 栀子(二七枚) 豉(七合)
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纳栀子,煮取八合,服半升。
又云∶卒短气者方∶捣韭取汁,服一升,立愈。
又云∶冷气气短方∶椒五两,绢袋盛,酒一升,渍三七日,服之任性。
<目录>卷第九<篇名>治少气方第四内容:《病源论》云∶少气者,此由脏气不足故也。肺主气而通呼吸,脏气不足,呼吸微弱而 少气 《广济方》疗腹冷气不能食及少气调中丸方∶ 人参(五两) 茯苓(五两) 甘草(五两) 白术(五两) 干姜(四两)
捣筛,蜜和为丸,空腹温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夜一,有益尽更合,不饮酒,煮大枣 饮下,
《千金方》治乏气方∶ 枸杞叶(二两) 生姜(二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葛氏方》治卒乏气、气不复报、肩息方∶干姜三升, 咀,以酒一升渍之,服一升,
日三 又方∶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壮即瘥。
又方∶麻黄三两,先以水五升,煮一沸,去沫,乃纳甘草二两,杏仁六十枚,煮取二升 半,
<目录>卷第九<篇名>治气噎方第五内容:《病源论》云∶气噎由阴阳不和,脏气不理,寒气填于胸膈,故气有咽塞不通,而谓之 气噎 又云∶噎者,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 阴阳 《新录方》治气噎胸塞不达方∶水服盐末一大匙。
又方∶含咽美酒,取瘥止,酢亦得。
又方∶苏蜜合煎,令相得,细细含咽之。
又方∶捣韭取汁,服五合。
又方∶灸膻中穴。
又方∶灸第五椎。又灸内踝上三寸。
《集验方》通气噎汤方∶ 半夏(八两,洗) 桂心(三两) 生姜(八两)
凡三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半升,日二。
《千金方》治噎气不通、永不得食方∶ 杏仁(三两) 桂心(三两)
二味,丸如枣核,稍咽之,临食先含,弥佳。(《极要方》同之。)
<目录>卷第九<篇名>治奔豚方第六内容:《病源论》云∶夫奔豚气者,肾之积气也,起于惊恐忧思所生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 神也 其 妄言妄见,此惊恐奔豚之状也。若气满支心,心下烦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剧 ,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奔豚之状也。
《医门方》云∶论曰,奔豚病者,从少腹起上冲喉咽,发作时欲死,皆从惊得之。
疗奔豚气方∶生葛根二十分,甘李根白皮切小一升,水九升,煮三升,分温三服,服相 去八 疗奔豚气在心胸中不下支满者方∶ 生姜(五两) 半夏(四两,洗) 桂心 人参 吴茱萸 甘草(炙) 茯苓(各二两)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
又云∶灸奔豚法∶恒灸气海、丹田、关元,皆当其穴灸之,穴在脐下一寸、二寸、三寸 是也 《短剧方》云∶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灸耶,此四部病皆从惊得之,
所言如奔豚之状者,是病患气如豚奔走,气息喘迫,上逆之状也。汤方用KT 猪者,谓雄 豚、KT 斗子是,先逐之,使奔之,然后杀取血及脏合药也。
葛根奔豚汤方∶ 葛根(八两,干者) 生李根(一升,去皮) 人参(三两) 术肉(二两) 半夏(一 升,洗,炙)
凡十物,以豚汁二斗,煮得五升,温服八合,日三。
牡蛎奔豚汤方∶ 牡蛎(三两) 桂肉(八两) 李根(一斤) 甘草(三两)
凡四物,煮豚令熟,取汁一斗七升,煮李根得七升汁,纳药,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
夜再。
《广济方》疗贲气在胸、心迫满支寄方∶ 生姜(一斤) 半夏(四两,洗) 桂心(三两) 人参(二两) 吴茱萸(一两) 甘 草(二两,炙)
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温三服,忌生菜、面、粘食。
《集验方》奔豚茯苓汤,治虚气五脏不足、寒气厥逆、腹满、气奔冲胸膈、发作气欲绝 不识 生葛(八两) 甘李根白皮(切,一升) 生姜(五两)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洗) 人参(
肥豚一头三十斤者,逐走令口中沫出,刺取血,冶豚如食法,以水足淹豚,豚熟出之,
澄取清 《千金方》治气上下痞塞不能休息破气丸方∶ 桔梗(三分) 胡椒(七分) 荜茇(十卜) 橘皮(三卜) 干姜(三卜) 椒(六 分) 乌头(
(五分) 甘草(八分) 细辛(
苓(四分) 前胡(四分) 术(六分)
茱萸(六分)
二十四味,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二。有热者空腹服之。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