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五斤,干) 苁蓉(八两) 白术(八两) 巴戟天(八两) 麦门冬(八两)
茯苓(八两)
两) 干姜(五两)
十二味,为散,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云∶治肾实热,小腹胀满,四肢正黑,耳聋,梦腰脊离解,梦伏水等气急,泻肾汤方∶ 大黄(三两,以水一升,密器中宿渍,碎如雀头大) 生地黄(五两) 甘草(二两) 茯 苓(三 硝(三两)
十味,以水九升,煮取七味,取二升五合,去滓。别渍大黄,纳药汁中,更取二 升三合,去 《耆婆方》治肾气虚,则梦使人见舟船溺人。冬时梦见伏水中,及在水行,若有恐畏,
恶人 秦胶 石斛 泽泻 防风 人参(各一分) 茯苓 黄芩 干地黄 远志(各八分)
十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
<目录>卷第六<篇名>治大肠病方第十五内容:《病源论》云∶大肠气盛则为有余,则病肠内切痛,如锥刀刺,无休息,腰背寒痹,挛 (力 大肠 《千金方》治大肠虚寒,利下青白,肠虚雷鸣相逐黄连补汤方∶ 黄连(四两) 茯苓(三两) 芎 (三两) 酸石榴皮(五具) 地榆(五两) 伏 龙肝(鸡子大一 六味,切,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龙肝屑,搅挠调,分三服。
又云∶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生疮,生姜泄肠汤方∶ 宿姜(三两) 橘皮(三两) 大枣(十四枚) 青竹茹(三两) 生地黄(十两) 桂 心(一两) 黄 十一味,切,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目录>卷第六<篇名>治小肠病方第十六内容:《病源论》云∶小肠气盛为有余,则病小肠热,焦竭干涩,小腹 胀,是为小肠之气实 也,
则 《千金方》治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腹中懊 ,补阳方∶ 干姜(三两) 当归(四两) 黄柏(四两) 地榆皮(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 (三两) 石榴皮 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胶煮烊,分三服。
又云∶治小肠实,热胀口疮紫胡泻阳方∶ 紫胡(三两) 橘皮(三两) 黄芩(三两) 泽泻(三两) 枳实(三两) 旋复花 (三两) 升麻(
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目录>卷第六<篇名>治胆病方第十七内容:《病源论》云∶胆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冒冒(干也,突也,莫报反)不安,身躯(去 迂反,
宿汁,心 胆气之虚也 《千金方》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水汤方∶ 半夏(三两) 酸枣仁(五合) 黄芩(一两) 远志(二两) 茯苓(二两) 宿姜 (三两) 秫米(
凡八物,细切,取长流水五斗,先煮秫米,令蟹目沸,扬之三千过,澄清,取六升煮药,
取 <目录>卷第六<篇名>治胃病方第十八内容:《病源论》云∶胃气盛为有余,则病腹 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 饥而 《千金方》治胃虚冷,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 防风(二两) 柏子仁(二两) 吴茱萸(三两) 细辛(二两) 甘草(一两) 桂 心(二两) 橘皮 凡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胃实泻胃热汤方∶ 栀子仁(三两) 夕药(四两) 白术(五两) 茯苓(二两) 生地黄汁(一升) 夜 干(三两) 升 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
分三 <目录>卷第六<篇名>治膀胱病方第十九内容:《病源论》云∶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之余 者,
泻之。
《千金方》云∶膀胱病者;少腹满,肿而痛,以手按则欲小便而不得。
又云∶治膀胱虚冷,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腰胁疼痛方∶ 磁石(六两) 黄 (三两) 杜仲(四两) 白石英(五两) 五味(四两) 茯苓 (三两) 术(五 七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膀胱实热方∶ 栀子仁(三两) 石膏(八两) 茯苓(三两) 淡竹叶(切,一升) 生地黄(切,
一升) 蜜(一 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两沸,分三服。须痢加芒硝三两。
<目录>卷第六<篇名>治三焦病方第二十内容:《病源论》云∶三焦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 便难 或胸 《千金方》云∶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 腹胀 又云∶治上焦虚寒,短气不续,语声不出,黄 理中汤方∶ 黄 (二两) 桂心(二两) 丹参(四两) 桔梗(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 (三两) 茯苓(
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上焦实热,腹满而不欲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后胁挛痛,麦门冬理中汤方∶ 生麦门冬(一升)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茯苓(二两) 橘 皮(三两) 竹茹(一升) 生芦根(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