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40-幼科证治准绳-第321页

绵裹杖子捻净,掺之。
〔汤氏〕\x龙黄散\x 治小儿停耳,汁出不止。
枯白矾 龙骨末 黄丹(炒。各半两) 麝香(一钱)
上同研细。先以绵杖子榐脓水尽,用散一字半分,为两处吹入耳内,日二次。
〔丹〕停耳,硫黄末敷之,日一夜一,妙。
《秘要》用蛐 灰末吹入立效,有疮者敷之。(孙真人方同)
薛氏云∶诸外治方,但可治腑证之轻者,若系肝经风热血燥等证,必根据前方 论内服合宜之药,外用此以收脓湿,亦无不可,若专泥攻而失内治,误矣。
<目录>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耳<篇名>百虫入耳属性:详见杂病准绳 <目录>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篇名>五软属性: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口软是也。无故,不举头,肾疳之 病,项脉软而难收,治虽暂瘥,他年必再发。手软则手垂,四肢无力,亦懒抬眉,
若得声圆,还进饮食,乃慢脾风候也,尚堪医治。肌肉软则肉少,皮宽自离,吃食 不长肌肉,可服钱氏橘连丸(虚羸),莫教泻利频并,却难治疗。脚软者,五岁儿不能行,
虚羸脚软细小,不妨荣卫,但服参 等药,并服钱氏地黄丸(肾),长大自然肌肉充满。
口软则虚舌退场门,阳盛更须堤防,必须治膈,却无妨,唇青气喘,则难调治也。
〔薛〕夫头软者,脏腑骨脉皆虚,诸阳之气不足也,乃天柱骨弱,肾主骨,足少阴、
太阳经虚也。手足软者,脾主四肢,乃中州之气不足,不能营养四肢,故肉少皮宽,
饮食不为肌肤也。口软者,口为脾之窍,上、下龈属手、足阳明,阳明主胃,脾胃 气虚,舌不能藏而常舒出也。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此五 者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强,肢体痿弱,原其要,总归于 胃,盖胃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治法必先以脾胃为主,俱用补中 益气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凡此证必须多服二药,仍令壮 年乳母饮之,兼慎风寒,调饮食,多能全角。〔曾〕戴氏论五软证,名曰胎怯,良 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诚哉是言,以愚推之,有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有 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年事已迈,而后见子,
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投堕胎之剂不去而竟成孕者,徒尔耗伤真气,苟或有生,譬 诸阴地浅土之草,虽有发生,而畅茂者少,又如培植树木,动摇其根,而成者鲜矣,
由是论之,婴孩怯弱,不耐寒暑,纵使成人,亦多有疾,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充,
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治法用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渐次调养,日久乃安,若投药不效,亦为废人。有 小儿体肥容壮,不为瘦瘁,忽然项软倾倒,此名下窜,皆因肝肾气虚,客邪侵袭风 府,传于筋骨,故成斯疾,盖肝主乎筋,肾主乎骨,筋骨俱弱,则项软垂下无力,
又名天柱倒,与五软相类不远,治同前药。吴江史万湖子七岁,患吐泻,囟目顿 陷,天柱骨倒,兼面赤色,先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一剂,吐泻止而诸证愈,又用钱 氏地黄丸料煎服顿安。一小儿七岁,夏间过食生冷之物,早间患吐泻,面赤作渴,
手足并热,项软囟陷,午后面色顿白,手足并冷,脉微欲绝。急以六君子汤加附子 一剂,诸证顿退,囟顶顿起而安,小儿元气易虚易实,故虽危证,若能速用对病之 药,亦可回生者。一小儿九岁,因吐泻后项软面白,手足并冷,脉微细,饮食喜 热。余先用六君子汤加肉桂五剂,未应,更加炮姜四剂,诸证稍愈,面色未复,尺 脉未起,佐以八味丸,月余面色微黄,稍有胃气矣,再用前药,又月余饮食略增,
热亦大减。乃朝用补中益气汤,食前用八味丸,又月余元气渐复,饮食举首如常,
又月余而肌肉充盛,诸病悉愈。一小儿十二岁,疟疾后项软手足冷,饮食少思,
粥汤稍离火食之,即腹中觉冷。用六君子汤加肉桂、干姜,饮食渐加,每饮食中加 茴香胡椒之类,月余粥食稍可离火。又用前药百剂,饮食如常,手足不冷,又月余 其首能举。后饮食停滞,患吐泻,项仍痿软,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君子汤及加 减八味丸,两月余而项复举。毕姻后眼目昏花,项骨无力,头自觉大,用八味丸、
补中益气汤、三月余,元气复而诸证退。后每入房劳役,形气殊倦,盗汗发热,服 后二药即愈。一小儿十五岁,手足痿软,齿不能嚼坚物,内热晡热,小便涩滞如 淋,服分利之剂,小便如淋;服滋阴之剂,内热益甚;服燥湿之剂,大便重坠。余 谓此禀肾气不足,早犯色欲所致,故精血篇云∶男子精未满而御女以通其精,五脏 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老人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
小便涩痛如淋,若阴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正 谓此也。遂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各三十余剂,诸证渐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