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39-幼科类萃-第15页

也仁斋曰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 外不 可再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古人戒之法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归内其热自止宜以参苓白术散主之 食热者手心热壮背先热嗳气吐乳大便酸臭宜下积丸主之 疳热者形瘦多渴吃食不长肌肉骨蒸盗汗泄泻无常肚大脚弱是也宜龙胆丸胡黄连丸芦荟丸 之类 壮热者一向不止由血气壅实五脏生热蒸熨于内则眠卧不安精神恍惚熏发于外表里俱热烦躁喘 粗甚则发惊痫也火府散通圣散主之 烦热者心燥不安五心烦热四肢温壮小便赤涩宜一粒金丹主之 积热者颊赤口疮下盛则腰腿壅肿表里实则身热便涩虚则汗下后仍热也或内因酒曲煎爆热 药峻补外因大暖炉火侵逼皆能生热此内外蕴积之热非食积热也宜三黄丸四顺饮主之 风热者汗出身热呵欠面赤因其解脱风邪致令所伤客于皮毛入于脏腑则恶风发热目涩多睡 阳 气有余身热无汗阴气有余身寒有汗阴阳有余无汗而寒素问曰汗出而身热者风热也消风散绿霞 丸主之 虚热者因伤寒及诸热汗下之后余去津太过气血未调食饮劳伤致令虚热其候困倦少力面色 青白 泄泻多尿虚汗自出恍惚神慢虚气软弱又有久嗽久泻久痢久血久疟以致诸疾之后成者皆虚热也 凡病久则血气虚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气血皆虚则手足厥而身热也宜以惺惺散四君子汤钱氏 白术散主之 客热者为阳邪干于心也心若受邪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次而身热恍惚多惊闻声惊恐此 良由 真气虚而邪气胜也邪气既胜真气与之交争发渴无时进退不定如客之往来故曰客热导赤散黄连 泻心汤主之 癖热者涎嗽饮水由乳食不消伏结于中致成癖块也宜与白术散滋养津液以珍珠丸下其痰涎 或以褐丸子磨之 寒热者证如疟状阴阳相胜也先寒而后热阳不足先热而后寒阴不足寒多而热少阴胜阳也热 多 而寒少阳胜阴也寒热相半阴阳交攻也寒热隔日阴阳乍离也阳盛发热阴盛发寒也其有头疼汗出 者有呕吐不食者有增寒而饮水者壮热而饮汤者有筋骨疼痛者或泻或秘或内寒而外热或内热而 外寒又有寒而腹中痛热而腹中鸣是有食积也治法因于食积者当用白饼子下之次行补助以钱氏 白术散寒多热少者小柴胡汤加桂热多寒少者白虎汤加桂寒热相半者并用小柴胡汤主之 血热者每日巳午间发热遇夜则凉六合汤主之 疹热耳鼻尖冷是也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参苏饮之类 按以上辨论诸热证可谓详悉全婴方所云血热者巳午发热遇夜则凉与东垣所谓夜则发热昼 则明 了不同然东垣所云血热者指阴虚而生内热也夜则发热昼则明了取其昼阳夜阴也郑氏所云血热 者指小儿血盛实而言也盖谓巳午者心火用事之时也心主血血气行至巳午则阳气盛阳气与正气 相搏故至期而发热非其时者非血热也因二说不同故并录之 <目录>卷之六·诸热门<篇名>热证诸方属性:\x导赤散\x 治小肠实热 生地黄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为粗末入竹叶同煎 \x泻心汤\x 治心热 黄连(一两)
上为末水调二三分大小与之 \x泻青丸\x 治肝热 当归 龙胆草 川芎 山栀 大黄 羌活 防风 上为末蜜丸鸡头大每服一丸或半丸 \x泻白散\x 治肺热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 \x泻黄散\x 治脾热口臭咽干 藿香(七钱) 山栀(一两) 石膏(半两) 甘草(三两) 防风(四两)
上为末同蜜酒拌微炒香每服一钱 \x滋肾地黄丸\x 治肾热 黄柏(二钱) 知母(一钱) 桂(一分半)
上为末熟水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合前百沸汤下 <目录>卷之六·诸热门\热证诸方<篇名>潮热之剂属性:\x人参芎归散\x 治小儿虚劳内热潮热或遍身疮 北参 当归 远志(浸取肉姜制焙) 北前胡 柴胡 地骨皮 防风 北桔梗 枳壳(制)
半夏曲(各一钱半) 川芎 赤芍药 茯苓 麦门冬(去心各二钱) 甘草(三钱焙)
上锉细每服二钱水小盏姜三片紫苏叶三四叶发疮者兼服猪肚黄连丸方见疳门别作小丸不 惟治疮治渴其发热而胀者可与服二十丸 \x大柴胡汤\x 治小儿潮热脉实者 柴胡 黄芩 芍药 大黄 半夏 枳实 甘草(等分)
上水一钟姜三片煎服 \x百解散\x 治小儿潮热脉虚浮数用此微汗 干葛(二两半) 升麻 赤芍药(各二两) 黄芩(一两) 麻黄(七钱半) 薄桂(二钱半)
甘草(一两半)
上水一钟姜三片葱一根煎 \x十味人参散\x 治潮热身体倦怠 柴胡 甘草 人参 茯苓 半夏 白术 黄芩 当归 芍药 葛根 上 咀水一钟姜三片煎服 <目录>卷之六·诸热门\热证诸方<篇名>惊热之剂属性:\x凉惊丸\x 治小儿惊热 大黄 黄连 防风 龙胆草 川芎 薄荷(各等分)
上为末面糊丸如黍米大青黛为衣大小加减白汤服 \x安神丸\x 治小儿惊热 天门冬(去心焙牙硝) 白茯苓 山药 寒水石(各五钱) 朱砂(三钱) 甘草(五钱) 龙 脑(一字研)
上为末炼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沙糖水化下 <目录>卷之六·诸热门\热证诸方<篇名>发惊之剂属性:\x元戎四物二连汤\x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