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此症象也。治法用蚯蚓泥(即曲鳝粪)用 饮过茶的茶叶捣化,敷儿囟门上,干则再换,不过三四次即愈。又方用生南星、生大黄,等分为末,醋调涂足 心,引火下行,隔夜亦愈。若胎热太重,或稍延时日,肿烂之势漫延,用前两方不能即愈者,尚须服煎剂方能 收功。药方列后∶ 小生地(八分) 赤芍药(八分) 酒川芎(五分) 龙胆草(六分) 生栀衣(六分) 灯芯少许为引,
用水煎浓汁,缓缓灌之,药渣可再加水煮汁一酒杯,与儿蘸棉花轻洗两眼患处,其肿自消,赤亦自退。
小儿两腮肿硬治法。新产婴儿,小月以内患噤口不乳,啼声不出,两腮肿硬有核,名曰螳螂子,又名 腮。
若不急治,肿延喉鼻,即不可救矣。此症是胎毒兼内热,又感时邪所致,万勿用外科剖割法治疗。此是内科症 也,一经用刃,恐致伤命。治法当用外敷内服兼施,始克收效也,外敷用田螺七个,麝香少许,朱 砂五分,共捣如泥,贴囟门上,俟干自落,切勿剥去。再用银针微刺肿硬处,挤出恶血,以甘草研末水调糊 之。若有鲜蒲公英,或鲜水仙花下的白根,捣溶贴之尤妙。其内服方用清热、解毒、消肿、通络法治之。方列 后∶ 生蒡子(八分) 生甘草(四分) 青连翘(一钱) 薄荷叶(五分) 冬桑叶(八分) 以上各药共 用水半碗,煎成半酒杯,慢慢与小儿服之即愈。
小儿口肿并生马牙治法。小儿口内肿起如菌形者,名曰乳菌。牙龈生白泡者,名为马牙疳。致使儿不能 吃乳,法以指蘸甘草水,再裹上青布,轻轻搽之,看肿处及白泡出血为度。用棉拭去血,敷上青黛面即愈。极 重者,以僵蚕(三条,去丝去嘴),人中白(四分),冰片(一分),共研细末擦患处。略停片刻,用茶水洗 净,棉花拭干再擦,一日三四次行之自愈。如未愈方中加入硼砂(三分),血竭(三分),青黛(三分),儿 茶(一分五厘)等药面,每日洗擦三四次,无不愈者。
小儿百日内,口生白点不计其数,用布拭之则去。满口缠遍,内窜入喉,日夜啼哭不乳,俗名云口,即是 鹅口疳。速用黄连(五分),紫地丁(五分),煎汤以指裹绸蘸汤拭去,再敷上益元散,即不再发。若再用益 元散(一钱),加灯芯竹叶少许同煎,澄清灌服,以清内里热毒尤妙。又方用芙蓉花、真青黛同研细末,白 点擦破后敷之,亦甚效。
小儿口角流涎,湿浸环唇,均成赤红,渐渐湿烂,此脾经寒也。此时小儿粪溏,小溲清长,应用温脾利湿 通气法治之。药方列后∶ 白术(五分) 青皮(五分) 炮姜(五分) 法夏(一钱) 丁香(一钱) 共研细末,米汤为丸,如 小米大。一岁以下小儿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服完自愈。若症象如前,而大便燥结,小溲短赤,吐乳带酸味,
夜不安睡者,是脾热也。脾经湿热蕴蒸,气不运化,胃亦满滞,故乳不消化而上溢。其治法可应用下之方∶ 滑石块(八分) 扁豆衣(一钱) 细川连(五分) 广陈皮(五分) 鸡内金(一钱) 灯芯竹叶(少许)
共享水半茶碗,煎成一酒杯,缓缓灌之即愈。
小儿百日内喘急咳逆,胸博高起者,症名龟胸。是肺感外邪失治,肿胀发炎也。此症甚紧急,不容缓治,稍 延即起肩息,全身之神经立即紧张,而起拘挛,顷刻无救矣。治法须用猛烈速效药,以谋挽回其生命。万勿恐药 性峻,不敢与儿灌服,致遗后悔也。药方列后∶ 酒川军(五分) 生石膏(八分) 杏仁泥(一钱) 细木通(七分) 炙麻绒(四分) 生甘草(四分)
法半夏(七分) 杭白芍(一钱) 葶苈子(五分,布包)
大红枣(三个,去核) 以上各药共享水一茶碗,煎成小半茶碗,频频灌之。肺中痰降,气自通顺,热清炎 去,症自能愈也。
<目录><篇名>婴儿护持得法可以避病说属性:婴儿之初生,肌肤未充实,气血本薄弱,但能寒暖适宜,肌饱调匀,饱食酣眠之外,别无所事。护持得法,
躯体自然日见其肥硕。所谓苟得其养,无物不长也,如此者焉受病。故婴儿之襁褓,宜用旧絮,护背宜稍浓,盖 五脏均系于背也。不用新絮者,防传热引起内火也。平素亦不可过暖,更宜使婴儿常见风日,俾其肌肤日渐致 密,气血日渐强实。若将婴儿藏于密室,卧于重帏深帐之中,或衣浓太暖,则骨肉软脆,不任风寒。偶然抱之外 出,每为外间风露所欺,多易致病。至于婴儿之哺乳,亦不宜过饱,总使少欠为是。俗语∶“忍三分饥,吃七分 饱,谨护肚脐,少洗澡”。皆至理名言也。又须慎选乳母,身体清健,不犯七情为合格。盖婴儿藉乳以养生命,关 系甚大。善为乳母者,夏季避其热,热则致儿吐逆;冬季避其寒,寒则致儿感冒咳嗽。食怒乳则儿逆气胸满,食 醉乳则儿身热腹痛。新房而乳,儿每瘦瘠,骨软行走迟慢。儿啼未定,即与乳哺,易致气逆,
乳不消化,停滞胸膈结为痰饮,遂成壮热。壮热不已,乃发抽搐。有孕而乳,则儿黄瘦发焦,肚大脚小。总之,
乳母能慎寒暑,避恚怒,不食浓腻炙爆,庶乳汁清和,儿不致病。否则阴阳不能燮和,气血沸腾,乳汁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