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26-幼科折衷-第21页

倍进,肌体消瘦,腹中 时痛,此有血鳖蛔虫集乎其间,以二圣丸下之可也。
又有胃受极寒极热,亦令虫动,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当安虫为上,若治虫反伤胃气,固不可也。因寒而 动者,用理中汤加乌梅煎。因热而动者,用五苓散加乌梅,水姜煎服。
积痛者腹中隐隐而痛,面黄不食,儿大吐酸溲气,先治积滞,后调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虚实。和解治法详伤积论。
癖痛者 瘕 癖,四症大同小异,总名积聚。详见积聚论中。
脏寒痛附胎寒论内。
盘肠内吊痛在夜啼论内。
吊肾偏坠痛,当理肾和气,论在阴囊肿内。
寒疝痛详在疝症内。
〔附方〕 \x白芍药汤\x 芍药 泽泻 薄桂 甘草 \x乌梅散\x 钩藤 乳香 元胡 没药 乌梅肉 粉草 \x醒脾散\x 人参 砂仁 黄芩 藿香 白术 丁香 南星 甘草 \x化癖丸\x 见积聚症内。
\x没石子丸\x 没药 赤石脂 诃子 \x参苓白术散\x 见霍乱症内。
\x沉香槟榔丸\x 沉香 槟榔 木香 丁香 三棱 莪术 神曲 浓朴 苍术 青皮 陈皮 砂仁 益智 枳壳 良姜 香附 谷芽 使君子 \x理中汤\x 见惊风症内。
\x使君子丸\x 槟榔 大黄 使君子 酸石榴皮 \x二圣丸\x 槟榔(一两) 巴豆(十五粒,去壳膜心,略去油) 入槟榔木杵丸,如绿豆大,服后虫下,饮稀粥 自安,或用黑丑亦可。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目录>上卷<篇名>胃脘痛属性:(附∶心痛)
总括 心痛原来在胃脘,若还真者是膏肓;九种根因须审问,寒食虫火更多防。
脉法 洪大属火,热滑大属痰,右手实属积,沉滑有食,弦迟有寒。沉细而实者可治,坚大而实,浮大而长,滑 而 利,数而紧皆难治。其心痛手足俱青至节者不治。
《内经》曰∶少阳司天,风行于地,心痛、胃脘痛、膈不通。又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交两胁,膈 臆不通,食饮不下,盖风木之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也。然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 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乃丹溪有胃脘痛即心痛,此言非也。盖胃是真湿土也,胃居中焦,禀冲和之气,多气多 血,是水谷之海,为三阳之总司,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受气于此,是以壮则气行而愈,弱则着而成病。其冲和之气,变 至偏寒偏热,因之水谷不消,停留水饮食积,真气相搏,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 病矣。然致病之因多因纵恣腹口,喜好辛酸生冷煎 脆硬之物,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
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作痛。俗医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热之剂治之,以火济火,遂成危剧,良可痛 哉!古方有九种心痛∶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疰、曰去来痛。夫所谓冷者特一耳!贵在医者 神悟,不可例以热药治之也,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有寒、热、火、实、死血、食积、痰、虫之异耳。
寒厥痛者,手足冷而通身冷汗出,便利溺清,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宜以术附汤温之。
热厥痛者,身热足冷,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脉洪大,宜以金铃子散加减之。
火实痛者,因气而食,卒然发痛,大便或闭,久而注闷,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宜微利之。
死血痛者,痛有常处,不动移者是也。
食积者,痛甚欲大便,去后痛减者是也。
痰痛者,隐隐然,痛得辛热汤则暂止者,此痰也。
真心痛者,必死不可治。盖谓包络引邪入于心之正经耳。夫心之脏,君火也。是神灵之舍与手少阴之经,皆不得而受伤 故也。又平时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桃仁承气汤下之。
补遗 丹溪曰∶凡胃脘痛必用温药,此是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痛在下者多属湿,宜温利之。
大凡心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者,于初得之时,当温散或温利。若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 则成热,热久而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由是多以山栀为热药之向导,则邪 易伏,病易退,正气伏而愈矣!用山栀十五枚(大者九枚),去皮炒黑,煎,佐以姜汁,令辣服之,或加川芎一钱,或 以二陈加川芎、苍术、倍子煎服,甚者加干姜,轻者以麻黄桂枝之类散之。气虚人胃脘作痛,草豆蔻丸服之。
〔附方〕 \x草豆蔻丸\x 草豆蔻 橘红 人参 干姜 黄 益智 当归 青皮 泽泻 半夏 桃仁 麦芽 神曲 姜黄 柴胡为末,炊饼和为丸,姜汤下,加吴茱萸、生熟甘草。
\x术附汤\x 见惊风症内。
\x金铃子散\x 金铃子肉 元胡索(各一两) 为末,服之,痛止服枳术丸。
\x枳术丸\x 枳实 白术 \x桃仁承气汤\x 见痢疾症内。
<目录>上卷<篇名>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