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20-幼幼集成清陈复正-第14页

其根蒂,免致离散。其法以生姜切为纸浓薄片,大如指甲,贴尾闾穴(脊骨尽处、命门穴在腰脊间,前正对脐,)以艾绒揉紧如绿豆大,安姜片上,用火灸之,每穴以三炷为度,灸完,另以姜片贴脐下阴交穴,如前灸之。此火不特小儿可用,凡男妇一切中风中痰,气厥阴证,虚寒竭脱,凶危之候,咸宜用之。有起死回生之功,幸毋轻视。
  凡小儿中恶、客忤,以及痰闭、火闭、风闭,乍然卒死,即以全身灯火醒之。倘一时未有其人,即以大拇指掐其人中穴,病轻者一掐,即啼哭而醒;倘不应,掐合谷;又不应,掐中冲;若再不应,其病至重,则以艾丸如萝卜子大,于中冲穴灸之,火到即活。盖中冲一穴,为厥阴心包络之脉所出,其经与少阴心脏相通。此火一燃,则心中惕然而觉,倘此火全然不知,则百中不能救一矣。
卷一 回生艾火入方
辰砂僵蚕散
  治撮口、脐风、锁肚。
  镜辰砂(水飞,五钱) 直僵蚕(炒,一钱) 天竺黄(五分) 蚌珍珠(三分) 真麝香(一分)为末。每用少许,蜜调,抹儿口中。
龙胆汤
  治身热脐风撮口。
  龙胆草 钩藤钩 北柴胡 片黄芩(炒) 京赤芍 炙甘草 芽桔梗 白茯苓(各五分) 川大黄(纸包,煨,一分)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治撮口
  用牛黄一分,研末,竹沥调,滴入口中。
又方
  取蝎虎(即壁虎也一个,)装瓶内,用朱砂细末,亦入瓶内,封其口月余。令食朱砂,取出,其身赤色,阴干为末。每一二分,酒调下。
又方
  治撮口用。
  穿山甲(用尾上甲三片,羊油炙极黄色) 蝎梢(七个)共为细末,入乳汁调涂乳上,令儿吮之。用浓衣包裹,须臾汗出即愈。
保生汤
  治脐风、锁肚、口噤。
  北防风(七分) 陈枳壳(五分) 小橘红(四分) 白茯神(三分) 荆芥穗(三分) 远志肉(四分)制南星(五分) 芽桔梗(三分) 炙甘草(二分)灯芯引。
二豆散
  治脐肿突。
  红饭豆 淡豆豉 天南星 鲜自蔹(各一钱)共为末。用芭蕉自然汁少加香油调药,敷脐四旁,得小便自下,即愈。
龙骨散
  治脐疮。
  石龙管( ,一钱) 真轻粉(五分) 川黄连(一钱) 枯白矾( ,一钱)共为末,干掺。
一方
  用大红羊绒,烧灰为末,敷之效。
卷一 回生艾火脐证简便方
  小儿初生犯撮口脐风、荷包风,鹅口风等项,并齿根边生白点,名马牙,啼哭不吮乳,即看口内坚硬之处,或牙根边白点,将针挑破出血,浓煎薄荷汤,磨京墨调匀,以指搅过,再以产母乱发蘸墨,满口搽之;仍用新青布蘸温水展口,即愈。
  小儿脐风撮口,用完全生葱二根,捣烂取汁,又以直僵蚕三个,炒去丝,研极细末,以葱汁调匀,涂母乳头上。令儿吮之,或灌儿口内亦可。
  小儿脐风撮口,以艾叶烧灰填脐上,以帛缚之;若脐带已落,用蒜切薄片,贴脐上,以艾火灸之,候口中有艾气,立愈。
  小儿噤风,初生口噤不乳,蝉蜕十四枚,全蝎去尾毒,洗去盐泥十四枚,炒干为细末,入轻粉三分。每用一匙,乳汁调灌。
  小儿撮口,但看舌上有疮如粟米者是也。以蜈蚣炙焦,研末敷疮上。
  撮口噤风,面黄色,气喘,声不出,由胞气挟热,流毒心脾,故令舌强唇青,撮口发噤,用直僵蚕二枚,去嘴,略炒为末,蜜调,纳儿口中。
  小儿十日内,口噤不乳,取大蜘蛛一枚,去足,炙焦,研细末,入猪乳一小杯和匀。分作三次,徐徐灌之,神效无比。
  小儿脐疮出血及脓,用海螵蛸、胭脂共为末,以油润疮,乃搽药。
卷一初生护持
  婴儿初生,肌肤未实,宜用旧絮护其背,亦不可太暖。更宜数见风日,则血气刚强,肌肉致密;若藏于重帏密室,或浓衣过暖,则筋骨软脆,不任风寒,多易致病。衣衫当随寒热加减,但令背暖为佳,亦勿令其汗出,恐致表虚,风邪易入。乳哺亦不宜过饱,所谓忍三分饥,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皆至言也。又须令乳母预慎六淫七情,盖儿初生,藉乳为命。善为乳母者,夏不欲热,热则致儿吐逆;冬不欲寒,寒则致儿咳嗽。怒乳则上气颠狂,醉乳则身热腹痛。新房而乳,则瘦瘠交胫不能行,新浴而乳,则发吐伤神。冷热不调,停积胸膈,结为痰饮,遂成壮热,壮热不已,乃成风痫。儿啼未停,剧以乳哺,气逆不消,因成乳癖;有孕而乳,致儿黄瘦,肚大脚小,名曰魃音忌病。总之,乳母能慎寒暑、恚怒、浓味炙 ,庶乳汁清和,儿不致病;否则,阴阳偏胜,气血沸腾,乳汁败坏,必生诸病。
  若屡服药饵,则脏腑阴损,多变败证,均不可不知。
  初诞之时,有于头额之前,发际之间灸之,又有以灯火遍身烧之,彼以为能截风路,不知适足以大开风门。
  盖火功由儿有病,不得已而用之,无故而用,伐及无辜,诸病自兹始矣。戒之戒之!凡浴时,须调和汤水,试看冷热。若不得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