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7-幼幼新书宋刘昉-第244页

一两,后入)上三味内汁中渍一宿,澄取清,铜器中微微火煎,取一斗二升,以匙抄看凝即成,下经一宿,当凝为雪巴黑耳。若犹湿者,安布上日干之。其下水更煎,水凝即可停之。如初毕,密器贮之。此药无毒。又主毒风、香港脚、热闷赤热肿、身上热疮,水渍少许,绵贴取,点上即瘥。频与两服。病膈上热,食后服;膈下热,空腹服之。卒热淋,大小便不通,服一、两丸。有患热者,皆宜服之。
卷第十九
痰涎第十《圣惠》:夫小儿多涎者,是风热壅结,在于脾脏,积聚成涎也。若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结实而生壮热也。
钱乙论热不可下云:朱监簿子五岁,夜发热,晓即如故。众医有作伤寒者,有作热治者,以凉药解之不愈。
其候多涎而喜睡,他医以铁粉丸下涎,其病益甚,至五日大引饮。钱氏曰:不可下之。乃取白术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末一两,煎药汁三升,使任其意取足服。朱生曰:饮多不作泻否?钱曰:无生水不能作泻,纵泻不足怪也,但不可下耳。朱生曰:先治何病?钱曰:止泻、治痰、退热、清神皆此药也。至晚服尽,钱看之曰:更可服三升。又煎白术散三升,服尽得稍愈。第三日又服白术散三升,其子不渴无涎,又投阿胶散二服而安(阿胶散方见喘嗽上气门中。)钱乙附方:治小儿惊风,痰热坚癖,能不用水银、轻粉甚便。如不得已用之,仅去疾即止。盖肠胃易伤,亦损口齿。
《五关贯真珠囊》:小儿疾饮,喉水食停积胸膈,结聚成痰。痰多则乳食不下,吐涎壮热,热不止即发惊痫。
《图经》云:薄荷治小儿风涎,为要切之药。
《仙人水鉴》青虚丸 治阳实涎盛,膈不利,小儿惊风涎盛;伏一切暑毒,镇心祛邪,定恍惚方。
没药 青黛 铅白霜 连珠紫甘遂(微炒) 腻粉(各三钱) 生龙脑(二钱) 水银(半两,黑铅半两,如常法结成砂子。每用三皂子大)上七味,合研匀,水煮薄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热极,以麦门冬、龙脑冷热水化下,大燥,生揉薄荷自然汁,入龙脑化下;伏一切暑毒,新汲水入龙脑化下;小儿惊风,金银薄荷冷汤,入龙脑化下一丸。
《圣惠》治小儿脾风多涎,心胸壅闷,不下乳食,昏昏多睡。
铅霜散方铅霜 牛黄 龙脑(各细研) 半夏(汤浸七遍去滑。各半分) 白附子(炮裂) 马牙硝 防风(去芦头) 朱砂 天竺黄(各细研) 犀角(屑) 细辛 黄芩 甘草(炙微赤,锉。各五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令匀。不计时候,用姜蜜温水调下一字。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脾肺风热,膈上多涎,心神昏闷,少欲乳食。
防风散方防风 人参(各去芦头) 羚羊角(屑) 甘草(炙微赤,锉)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黄芩(各一分) 半夏(半分,汤洗七遍,去滑)上件药捣,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心脾壅热多涎。
牛蒡子散方牛蒡子 栀子仁 甘草(微炙赤,锉) 川硝 郁金(各半两) 枳壳(一分,麸炒微黄,去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龙脑半钱,同研令匀。不计时候,用薄荷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脾热,乳食不下,胸膈多涎。
半夏丸方半夏(半分,生姜汤洗七遍,去滑) 皂角子仁(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用生姜汁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以温水下三丸。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又方上取东行牛口中沫,涂于儿口内效。
《圣惠》又方上取白羊粪少许,入水研取汁,涂儿口中效。
《圣惠》又方上取鹿角末,炒令焦,更研令细,以清粥饮调下一字。
《圣惠》又方上取牛 草绞取汁,少少与服之。
《博济方》治上焦风壅,化痰涎,利胸膈,逐风秘。
白龙丹雷丸(末,二钱) 甘遂(末,三钱) 龙脑(少许) 牵牛(一两,杵取末六钱,不用再罗者) 粉霜 轻粉(各四钱,入白面少许,三味同研令匀细,滴水和作饼子,于慢火煨令熟,放冷再研令细)上件同为细末,研令匀,入青州枣煮熟,取肉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温浆水下。如一切风痫惊搐涎滞,并以浆水下七丸及至十丸。如小儿痰热及渴不止,头疼,但频少与服,自然消痰。大人风气壅盛,上焦不利,最宜服此。更在临时酌其加减。
太医局水银扁丸子 治小儿惊风壮热,涎盛喘粗,或发搐搦,目睛上视,及因乳哺不节,胸满呕逆,精神迷闷,发痫螈 ,并宜服之。
水银 黑铅(同与水银结砂子) 巴豆(去皮心,酸醋煮令黄。各一两) 腻粉 干蝎(全者) 铅白霜 青黛百草霜 牛黄(四味研。各一分) 香墨(烧淬,三钱) 黄明胶(炙令黄燥,一钱三字)上为细末,入研药匀。以陈粟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捏扁。每一岁儿服一丸,二岁服二丸,三岁服三丸,四岁以上服四丸,用干柿汤下,薄荷汤亦得。更量虚实加减服,利下青粘滑涎为度,乳食后服此药,不得化破。
太医局比金丸 治小儿惊风体热,喘粗涎嗽,心忪颊赤,大小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