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7-幼幼新书宋刘昉-第191页

蓦然胸前赤痣色。)渐同梅李一般形。血光齿上时闻臭,指甲无红色似银。食者可医无苦病,不识言风道热惊。用药表脾凉上膈,心凉疽伏始安宁。
《凤髓经》歌括一同,两句小异。外有注云:宜与二圣散表出。(方见伤寒变疹子门中。)四十候伤寒变疽歌一同。后云:此候指甲白,牙上有血为证,表发只用参苓散,凉心经用南星丸。(方见伤寒变疹门中。)不退用解表散(方见慢惊风门),去毒,托里散亦可。(方见伤寒变疹门中。)四十八候治嗽化痰参苓散人参 麻黄 甘草(炙) 款冬花(各一分) 半夏(小者如鱼眼大,汤浸十二次) 葶苈(各半钱) 马兜苓(三个)上末。每服半钱,用桑白皮汤下。
卷第十五
伤寒变疹第二十《石壁经》三十六种内伤寒变疹子候歌:预先五日战如寒,不觉看来又似痫。才发有同梅李样,眼睛青碧脸红鲜。手心如火发毛立,睡里狂言卧不安。躁热嫌人拨手睡,又生喘急气相连。二三岁时为疹子,此候须知有病源。智者莫令通脏腑,只将丸散表心间。能催疹子添光大,(《凤髓经》云:涎散疹生如片火。)七日如期定却安。
此伤寒不曾表内证,故令毒瓦斯攻内而未曾安也。
又凡在冬月春夏初,切在精明色候,慎不可与惊风一例而治。若有候,但根据前旨,必无夭枉者矣。
《凤髓经》歌括同。有注云:宜与二圣散,表出后用牛蒡散解。(方见本门中。)《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伤寒变疹子歌一同。后云:此候先有蕴热,忽至风伤腠理,发热狂言,气急生涎,用天南星丸退心间风涎,微用解表退伤寒。量虚实宣泻、托里散匀气。如不宣,卒未安。(一方并见本门。)《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伤寒变疹子歌后云:此候初如伤寒,或似惊风,须要辨别仔细。既是出在皮肤,只宜平和汤药解表匀气,更量实肌体肥瘦,聊与通利关窍匀气。(《疹痘论》与诸家疮疹说:若皮肤中未见,乃可通利。若是已在皮肤,切忌通利也。盖内虚即毒瓦斯反入,能损人命。)《凤髓经》二圣散 治小儿疹痘欲出不出,服此发出。
浮萍 香白芷(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麝香酒下。
《凤髓经》牛蒡散 治小儿疹痘不出,或用药发出后余热未退,发渴热水,乃下血。(斑疹用此药解。)甘草节 荆芥穗 牛蒡子(略炒)上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半,解毒薄荷汤下;未出,紫草汤下,进数服。(须得身上出者方下此药。)《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天南星丸方 治急惊风,因赤体或浴,或变蒸,遂停留不去。因滞潮热,亦可服。
天南星(一个,去皮) 朱砂(一钱) 蝎(半钱) 轻粉(少许)上为末,酒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七粒,薄荷汤下,日进二服。
《四十八候》治伤寒变疮疹通关匀气托里散人参 麻黄(去节) 甘草节(各一分) 白术 蔓荆子 紫草(各一钱) 白茯苓(半两) 升麻(半分)上末一钱,疮未出,用好酒调下。如已出,香熟水调下。
卷第十六(咳嗽诸疾) 凡十一门
卷第十六
咳嗽第一《巢氏病源》小儿嗽候:嗽者,由风寒伤于肺也。肺主气,候皮毛,而俞在于背。小儿解脱,风寒伤皮毛,故因从肺俞入伤肺,肺感寒即嗽也。故小儿生须常暖背,夏月亦须生单背裆。若背冷得嗽,月内不可治,百日内嗽者,十中一两瘥耳。
《婴孺》论曰:嗽病所生,儿离其母,独居而啼,其气未定,因而乳之,啼时阴阳俱盛,虚实更作,肺胃受邪,故令儿嗽。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嗽病症:小儿发嗽,由风寒伤于肺,月内小儿不可治也。百日内嗽者,十中可一两全活尔。宜先进麦汤散二、三服(方见伤寒发斑门中),以金花散二、三服(方见本门),间观音散二、三服(方见胃气不和门中)。大凡小儿,尤宜慎风,不可使嗽。
钱乙论咳嗽云: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间,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其症面赤、痰盛、身热。法当以葶苈丸下之(方未见),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患嗽者,乃伤风嗽也,风从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当以麻黄汤汗之(方未见)。有热证面赤、饮水涎热、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汤治之(方见实热门中)。
若五、七日间,其症身热痰盛、唾粘者,以褊银丸下之(方见痰涎门中)。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水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方见喘咳上气门中)。若伤风咳嗽,五、七日无热证而但嗽者,亦葶苈丸下之(方未见),后用化痰药。有肺虚者,咳而哽气,时时长出气,喉中有声,此久病也,以阿胶散补之(方见喘咳上气门中)。
痰盛者,先实脾,从以褊银丸微下之(方见同前)。涎退即补肺,补肺如上法。有嗽而吐水,或青绿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方见疮疹倒 门中。)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饼子下之(方见搐搦门中)。有嗽而略脓血者,乃肺热,食后服甘桔汤(方见同前)。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胶散补之(方见同前)。咳而痰实不甚,喘而面赤、时饮水者,可褊银丸下之(方见同前)。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
钱乙论嗽病诀死云: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