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6-幼幼新书-第99页

。一岁儿服二丸,温薄荷汤下,不计时候 服。
长沙医者郑愈传\x问命散\x 治小儿急惊发搐。
蜈蚣(一条) 白僵蚕(直者,比蜈蚣长)
上件为末,男左女右,鼻内搐一字。
《圣惠》灸法∶小儿急惊风,灸前顶一穴,三壮,在百会前一寸。若不愈,须灸两眉头及鼻下人中一穴,炷 如小麦大。
<目录>卷第九<篇名>慢惊风第三属性:《圣惠》论∶夫小儿慢惊风者,由乳哺不调,脏腑壅滞,内有积热,为风邪所伤,入舍于心之所致也。其候∶ 乍静乍发,心神不安,呕吐痰涎,身体壮热,筋脉不利,睡卧多惊,风热不除,变化非一,进退不定,荏苒 经时,故名慢惊风也。宜速疗之。
茅先生论∶小儿生下有中慢惊风者,双目上视,双手搐搦,上喘,喉中涎响,乍静乍发,心神恍惚,不记 人事。此候因惊横心舍而成;有因吐泻而成;有大患痢而成;有久泻痢后脾虚,风邪所干,乘虚致此者。如见 此候,急用小便和酒调睡惊膏(方见本门中)一服,须臾搐定,即吐两盏以来青沫粘涎,或三、五盏以来,方得少苏,
急进匀气散两服(方见胃气不和门中,)喉中由有一、二分余涎,即下朱砂膏(方见惊积门中),次日下醒脾散三服、(有 二 方∶一方见胃气不和门;一方见慢脾风门中。)镇心丸两服(方见一切惊门中)。若伏热不退,即下大附散(方见本门中,)
三日内即安。如见背母,摇头,嘘舌退场门,咬奶,眼障泪出,偏搐,死候也,不治。
钱乙论∶慢惊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螈 ,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
栝蒌汤主之(方见本门中)。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辩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世间俗方多不分别,误 小儿甚多。又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以凉药治之,又不已。谓之∶本伤风,
医乱攻之,因脾气即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证多睡,露睡睛,身温,风在脾胃,故大便不 聚而为泻,当去脾间风,风退则利止。宣风散主之(方见本门中)。后用使君子丸补其胃(方未见)。亦有诸吐痢久不瘥 者,脾虚生风而成慢惊。
钱乙论∶阴痫坏病云∶东都王氏子吐泻,诸医药下之至虚,变慢惊。其候∶睡露睛,手足螈 而身冷。
钱曰∶此慢惊也,与栝蒌汤,其子胃气实,即开目而身温。王疑其子不大小便,令诸医以药利之,医留八正散 等,数服不利,而身复冷。令钱氏利小便,钱曰∶不当利小便,利之,必身冷。王曰∶已身冷矣。因抱出,钱 曰∶不能食而胃中虚,若利大小便,即死,久即脾肾俱虚,当身冷而闭目,幸胎气实而难衰也。钱用益黄散 (方见胃气不和门中)、使君子丸四服(方未见)。令微饮食,至日午,果能饮食。所以然者,谓利大小便,脾胃虚寒,
当补脾,不可别攻也。后又不语,诸医作失音治之。钱曰∶既失音,何开目而能饮食,又牙不噤而口不紧也。诸医不能 晓,钱以地黄丸补肾(方见虚寒门中)。所以然者,用清药利小便致脾肾俱虚,今脾已实,肾尚虚,故补肾必安。治之 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也。
钱乙论∶慢惊得于大病之余,吐泻之后,或误取转致脾胃虚损,风邪乘之,(凡小儿吐泻不止,即成慢惊,宜速治)。
似搐而不甚搐(此名螈 ),似睡而精神慢,四肢与口中气皆冷,睡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如邪声,此证已危。盖脾胃虚 损故也。
张涣论∶小儿急惊风不除,进退不定,荏苒经时,乍静乍发,呕吐痰涎,潮搐甚者,名慢惊风病,宜速疗之。
《秘要指迷》论∶凡小儿初生下,不问日数或忽患慢惊,醒后四肢厥冷,不知人事,但心中微暖。即用侧子 汤服。
《五关贯真珠囊》小儿慢惊风候∶凡慢惊风,身体不大热,似困而不睡,间惊哭不止,不肯食乳。此为慢惊 风之候,困风盛而生也。
茅先生小儿受慢惊风候歌∶ 眼睛上视是风惊,手足频频搐不定。喉内涎鸣先取转,化涎不下请量情。
茅先生小儿慢惊死候歌∶ 慢惊风候实难医,遍体昏沉壮热时,睡卧多惊心不稳,手牵脚搐喘相随。荏苒时多为此候,速令下药莫迟 疑。
《玉诀》小儿慢惊虚风候歌∶ 长嘘啮齿面青黄, 乳涎高胃气伤,风盛涎高生搐搦,泻痢频频色不常。
此患先调其气,后退惊风,次下涎,调脏腑。即无误也。
《石壁经》三十六种慢惊将发候歌∶ 未发惊时先好睡,(四十八候云∶未发慢惊先重睡)。睡中吐舌又摇头,面青睹发如针立,(《凤髓经》云∶惊发面红 毛 发立。)壮热通身脚似钩。(《凤髓经》四十八候云∶更加手足一如钩。此候多因伤寒失治或奶母动作不定,是致发热或 作吐泻,又复被寒邪苦楚,渐渐多睡,少汗,不食乳,手足软弱,或即曲硬,此当出汗,醒脾去风即愈。)吐乳作腥生气 息,额中千颗汗珠流,通肠表汗儿当瘥,若取之时泻不休。(仍须先汗后下,其下旋旋,下之不可太猛,并两少温药生胃 气。)
此病冷气伤,腠理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