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6-幼幼新书-第388页

毒,令儿吃奶无毒方。
升麻(锉,半两) 大麻子(捣破,一合)
上两味酒浸,每日早晨与奶子一盏吃了,要乳时须先捏去些小,方与儿吃。并儿有奶毒亦解。
<目录><篇名>卷第二十八属性:(泄泻羸肿) 凡十五门 <目录>卷第二十八<篇名>一切泄泻第一属性:《养生必用》论下利,谓∶古人凡奏圊(圊,圈也)泻者,皆谓之利。寻常水泻,谓之利。米谷不化,谓之米谷 利,或言下利清谷(清,冷也)。痢,谓之滞下,言所下濡滞(脓血点滴,坐圊迟久,岂不谓之滞下也)。痢有四种∶寒、
热、疳、蛊是也。(白多为寒;赤多为热,兼以后重;赤白相杂为疳,至蛊则纯下血。)随证用药,不若今人之妄也。
茅先生论霍乱、吐泻、积泻、惊泻、疳泻、渴泻、伤泻、冷泻、热泻、诸般泻,形状各别,下药殊等。如 调一泻患,见变眼微视,口内生疮,鼻口干燥,泻久不止,并下黑血,囟门肿陷,不能进食,大渴不止,死候 不治。兼看三关脉微,微青黑、肿起亦死。
钱乙论笃病诀安云∶黄承务子二岁,病泻,众医止之十余日,其证便青白,乳物不消,身凉加哽气,昏睡,
医谓病困笃。钱氏先以益脾散三服(方见胃气不和门中)、补肺散三服(方见喘咳上气门中),三日身温而不哽气,后以 白饼子微微下之(方见吐利门中),与益脾散二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虚伤食,初不与大下, 置十日,上实下虚,
脾气弱,引肺亦虚,补脾肺,病退即身温,不哽气是也。有所伤食,仍下之也,何不先下后补?曰便青为下,脏冷先下,
必大虚,先实脾肺,下之则不虚,而后更补之也。
钱乙附方∶惊风或泄泻等诸病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不问阴阳,宜煎钱氏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弥 多弥好。(方见胃气不和门中)。
《婴童宝鉴》洞泄死候∶大泻不止,体热多困,眼缓溏泄,囟陷不动。
《婴童宝鉴》∶小儿交奶,为乳母有孕,气血不荣,其乳饮子,则其候发立,腹急时泻,胸背皆热,夜啼,
肌瘦,一如积聚之疾也。
《婴童宝鉴》∶小儿水痢癖者,因饮水时被惊,或啼未住而饮水也。
茅先生小儿诸泻死候歌∶ 大泻应难止,浑身热困多,缓睛溏泄滑,囟陷见奔波。
《千金》治小儿下痢,腹大且坚方。
上以故衣带多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千金》又方 上腹上摩衣中白鱼。亦治阴肿。
《千金》治少小泄注\x四物粱米汤\x方 粱米 稻米 黍米(各三升) 蜡(如弹丸大)
上四味以水五升,东向灶煮粱米三沸,去滓;复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复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蜡 纳汁中和之。蜡消取以饮之,数试有效。
《古今录验》治冷热不调,或下带水,或赤白青黄者方。
上用酸石榴子五枚,合壳舂绞取二升汁。每服五合至二升,尽即断。小儿以意服之二、三合。
太医局\x香连丸\x 治小儿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痛肠鸣,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夜起频并,不思 乳食,肌肉消瘦,渐变成疳方。
龙骨 黄连(去须,微炒) 白石脂 白矾(烧,令汁尽) 干姜(炮。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醋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一岁儿服十丸,米饮下,乳食前服。如烦渴,煎人参汤下,
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日三、四服。《圣惠》龙骨丸方同,仍治洞泄。
《谭氏殊圣》治小儿泻痢方。
上用地榆,略炒为细末。每服一钱匕,陈米饮调下。
《养生必用》治大人、小儿、老人、虚人,不以冷热泄泻神方。
黄连(去须,锉如豆,若是例大即以新布裹,石上盘之根须自别) 白芍药(锉如豆) 吴茱萸(各三两)
上三味,铛盆内慢火炒至赤色,取下放冷,杵罗为细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 六厘清汁,空腹食前温服,日三、四服。小儿量与。若是不喜药人,大 嫌苦,即以水浸蒸饼,丸如桐子大,
更丸一等如绿豆、黄米大。小儿并十五丸至二十丸,温米饮下。若作散,只以沸汤或温米饮调下并可服。病 泄痢之人,若不禁生冷、鱼肉、肥腻,与不服药同。
《养生必用》治老人及诸虚人下痢、滑泄,百方治之不效方。
赤石脂(真者别研) 干姜(末研匀。各一两)
上以面为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温米饮下。未知,加至三、五十丸。小儿小丸与服。赤石脂,
河东陕西有真者,今齐州所出,乃桃花石,不入断下药。
茅先生小儿泻痢\x三圣丸\x方 黄连 木香(各细切) 茱萸(各一钱)
上用铜铫,先放黄连,炒令色变,便下茱萸同炒,烟起便放木香,三味同炒,一时间取出,放冷,入矾 灰二钱,都为末,用醋、面糊为丸○此大。每服十丸、十五丸,同葱饭饮吞下。
茅先生小儿泻痢\x香连丸\x方 木香 黄连(用茱萸半两,同于铫内炒令烟起,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