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6-幼幼新书-第308页

,去滓温服,日三、四服。更量儿 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乳食过度,腹中胀满。\x木香散方\x 木香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 牵牛子(微炒) 川大黄(锉碎,微炒。各半两) 赤茯苓(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浆水调下半钱,晚后再服。更看儿大小,以意增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饱,心腹妨闷,胁下或痛。宜服\x赤芍药丸方\x 赤芍药 柴胡(去苗) 赤茯苓 诃梨勒皮 槟榔(各半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 鳖 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各三分) 桂心 木香(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四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伤饱羸瘦,不生肌肉,乳食不化。\x芍药丸方\x 芍药(七分,炙) 柴胡(四分) 大黄(三分) 桂心(一分) 茯苓 干姜 鳖甲 (炙。各二分)
上为末,蜜为丸。一岁儿先哺乳,吞小豆大三丸,日三服。
《婴孺》治少小伤食苦饱,卧失衣当风,居温地,其为病∶腹大膨 ,时泄,困甚,如寒热状,又如霍乱,动作 时利,腹出脓血。\x大黄丸方\x 大黄 苦参 人参 桔梗 杏仁(去皮尖) 芎(各三分) 半夏(洗) 黄芩(
各二分) 葶苈(四分。炒)
上为末,蜜为丸小豆大。一丸,日进三服。
《千金》附方治小儿食不知饥饱方。
上用鼠屎二、七枚,烧为末服之。
<目录>卷第二十二<篇名>丁奚第九属性:《巢氏病源》小儿大腹丁奚候∶小儿丁奚病者,由哺食过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哺食不消则水谷之 精减损,无以荣其气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颈小,黄瘦是也。若久不瘥则变成谷症。伤饱名哺露病,一名 丁奚。三种大体相似,轻重立名也。
《五关贯珍珠囊》∶小儿丁奚,谓之鼓槌、鹤膝候。凡小儿或因吐而泻久不瘥,或病退不能行,膝大、肠 红,号曰丁奚。七岁以下号鼓槌风,十五以下名鹤膝风。盖此并是风冷伤于肾所致,肾主骨故也。
《庄氏家传》疳肚、丁奚辨证云∶小儿腹大如有青筋见,即曰疳肚也,如无青筋乃名丁奚。是因过饱伤食而得之。
《婴童宝鉴》小儿丁奚歌∶ 腹高颈细体痿蕤,精彩全无只爱啼,久病谷症脾胃裹,小儿如此号丁奚。
《葛氏肘后》若患疳气,大腹瘦弱方。
上捣生薤根,以猪脂煎,稍稍服之。
葛氏又方 上用熟炙鼠肉,若伏翼肉哺之。《本草》亦治哺露。
《葛氏肘后》∶小儿丁奚、 癖、黄瘦、发脱等病方。
代赭(研) 大黄 朱砂(研。各四分) 龟甲(炙,三分) 芍药 青木香 杏仁 (去皮,熬,别研) 巴豆(去心、皮,别研,熬) 知母(各二分)
上捣、筛,蜜丸。百日儿服如胡豆大;二百日儿服如小豆大;三百日儿如大豆;四百日儿如梧桐子。每服 微下为限。大效。
《千金》\x仙人玉壶丸\x 治小儿羸瘦、丁奚,不能食,食不能化方。
雄黄 藜芦 丹砂 石(一方用矾石) 巴豆(去皮、膜。各二两。《万全方》止用各一两) 八 角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万全方》却用三两)
上六味先捣巴豆三千杵,次用 石又捣三千杵,次内藜芦三千杵,次内附子三千杵,次内雄黄三千杵,次 内丹砂三千杵,内蜜又捣万杵佳。若不用丹砂者,内真珠四两。每内药辄治五百杵,内少蜜恐药飞扬。治药 用王相吉日良时,童子斋戒为良。天晴明日无云雾,白昼药成,密器中封之,勿泄气,着清洁处。小儿百病,
惊痫痞塞及有热,百日、半岁者以一丸如黍米,小儿乳头与服之。一岁以上如麻子一丸,日三,以饮服。小 儿大腹及中热恶毒,食物不化,结成积聚,服一丸。小儿寒热头痛,身热及吐 ,服一丸如麻子大。小儿羸 瘦,丁奚,不能食,食不化,浆水服二丸,日三。又苦酒和如梧子,敷腹上良。
《圣惠》治小儿丁奚,骨中微热,腹内不调,食不为肌肤或苦寒热,腹大。\x鸡骨丸方\x 雄鸡骨(一具,炙令黄) 赤芍药(半两) 赤茯苓(半两。《婴孺》用一两) 石膏 (细研,水飞过) 川大黄(锉碎,微炒) 紫菀(洗去苗土。各半两。《婴 孺》各用五分) 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婴孺》用三分) 白矾(烧灰) 细辛(洗去苗 土)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半两) 黄芩 甜葶苈(隔纸炒令香。各三分) 桂心(三分。《婴孺》用二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婴孺》方同,但 分两殊。仍云《康氏方》。)
《圣惠》治小儿丁奚、 癖,黄瘦发脱。\x代赭丸方\x 代赭(细研) 川大黄(锉碎,微炒) 朱砂(细研,水飞过。各半两) 鳖甲(半两,涂醋炙令黄,去裙 。《婴孺》用三钱三字) 巴豆霜(半分,《婴孺》
用一分) 赤芍药 木香 知母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