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6-幼幼新书-第271页

地骨皮 甘草(炙。各二两)
上等分细锉,每服二钱。入乌梅一个,拍破,小麦四十九粒,水一盏,煎七分。食后、临卧温服。
《王氏手集》止汗\x牡蛎散\x方 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忪悸恍惚,口干羸瘦方。
牡蛎( 赤) 白术 防风(各三两)
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平钱,温酒或米饮调下。止汗立验。
《王氏手集》又方\x防芷散\x 防风 白芷(各等分)
上碾,罗为细末。每服一平钱,米饮汤调下。食后极有效。
《吉氏家传》\x麻黄散\x 治小儿胃热盗汗,及衣浓伤温汗出方。
麻黄根(一分,焙) 麦麸(半两,炒黄黑色)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猪耳煎汤调下。
《吉氏家传》\x升麻散\x 治小儿心脏虚热,小便黄,面赤口生疮,盗汗出方。
升麻 白药子 甘草(炙) 栝蒌根 丁香(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水半盏,姜钱一片,同煎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小儿骨热盗汗。\x重汤丸方\x 胡黄连(一分) 柴胡(半两) 天竺黄(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大。麦门冬汤化下。
<目录>卷第二十<篇名>喜汗第五属性:《巢氏病源》小儿头身喜汗出候∶小儿有血气未实者,肤腠则疏。若浓衣温卧,腑脏生热,蒸发腠理,津液 泄越,故令头身喜汗也。
钱乙云∶喜汗者,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主之。(方见本门。)又六阳虚汗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也,不须 治之。
《婴童宝鉴》∶小儿汗出喜惊,舌上白者,衣浓伤热也。
《玉诀》治小儿血热,若病夜间有汗,皆因抱损,抱得胸膛热传与脾,脾传气、气传血。血家既热,内被淳 阳气抱却升,即化而为汗。头发者,血之余,血为根,发为苗。血家既热,头发作穗;血家既热,浑身黄瘦;
血家既热,夜间汗出,此病也,不为盗汗。宜凉胃散。(方见本门。)
《形证论》∶小儿多盗汗,睡起即成迹。医者谓骨蒸,用柴胡药非是,宜服饮心气药即瘥者。心之液为汗,
小儿缘惊,心气不收,故多汗。
《婴童宝鉴》小儿衣浓伤温歌∶ 衣浓伤温损令儿,热蒸津液透肤皮,致令身体并头上,汗出如珠滴湿衣。
《千金》治少小头汗出,\x二物茯苓粉散方。\x《圣惠》同,亦治盗汗。
茯苓 牡蛎(各四两)
上治下筛,以粉八两,合捣为散。有热辄以粉汗,即自止。
《外台》治心藏热之所感有汗。宜服\x犀角饮子方\x 犀角(三分) 茯苓(四分) 麦门冬(六分) 甘草(二分,炙) 白术(一分)
上五味切,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再服即定。又加龙齿四分佳。
钱乙\x止汗散方\x 上用故蒲扇灰。如无扇,只将故蒲烧灰、研细。每服一、二钱,温酒调下,无时。
《玉诀》治小儿多汗。\x凉胃散方\x 青黛 马牙硝 大黄(蒸。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为末。每服半字,蛤粉水下。
《王氏手集》\x香粉散\x 治理虚疏病,常多汗。每用少许扑有汗处,频使不妨。
牡蛎(火 通赤研为粉。一两) 甘松(半两,细研)
<目录>卷第二十<篇名>劳气第六属性:东方先生法∶夫劳疾诸证,应丈夫、妇人、童男、室女。如得患者,未须察脉,但看手指甲,美恶分明,
是何劳候。病热甚宜看脚甲色,与手一同也。其甲青黑者,传尸之证;红白者,正色之候;黄白者,酒色之候;
红紫者,气劳之候。细详必知其病之所在。或咳嗽,或涎塞咽中,或骨蒸汗出,或泄利,或吐红,或惊魇,或 妇人不调之类。先服去虫药,然后投治病汤剂。
东方先生\x化虫丸方\x 大槟榔 麝香当门子(各一个) 麝香(半钱) 青蒿心(三钱。四味作粗末)
上先用羊子肝一片,烂锉入前药用为馅,白面半两和为饼作 子,两个 熟。若男子患,以冷水盆中浸 左手腕三寸,以来右手取药吃,陈米饮送下,缓缓食了;以青皂衣被出汗,有虫便随汗出。或泻出,急去之,
只一服见效。后服补药侧柏散。
东方先生\x侧柏散方\x 侧柏 五灵脂(各等分。焙干)
上为细末。热汤浸二钱,温呷,不以时候,可服旬日。
东方先生\x夺命救生散\x 治大人、小儿传尸、肺痿、骨蒸、酒色、食气、诸劳等疾方。
桑白皮 白茯苓 杏仁(去尖,研) 枳壳(去瓤) 人参 桃仁(去皮尖) 陈皮(去瓤,
焙干) 秦艽(净者) 白芷(各秤一两) 麻黄(去 节) 净柴胡(各一两半) 甘草(炙、锉) 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不见日,焙) 槟 榔(各秤半两) 肉豆蔻(锉,三分) 当归(洗切,焙干,二两)
麝香(三钱,别研,临药了时旋入)
上十八味作一处。鼋鱼大者二斤,汤渫去淡血,去了头、肠、肚,入诸药在内;麻皮缚定,纸裹数重再扎,
盐泥纸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