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6-幼幼新书-第232页

,煮二合半,为三服。乳母忌苋菜、油腻。
张涣\x万金丹\x 治小儿痰盛挟积,寒热往来,疟疾久不瘥。
阿魏(面裹,慢火煨、面熟为度) 真砒霜(醋半盏,慢火熬醋尽为度。各一钱) 朱砂(一分) 巴 豆(去心膜,纸裹压出油七枚以上,并各细研) 丁香 木香(各半两) 相思子(二七个,各捣罗为细末)
上件都一处研细,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于未发前新水下一粒至二粒。每一岁加一粒,十岁至十四岁止十粒。
《活人书》治大人、小儿久疟不愈,结为 瘕,寒热。
蜣 (炙,六分) 乌扇(烧存性) 黄芩 鼠妇(炒) 干姜(炮) 大黄 肉桂(去皮) 浓 朴(炙) 紫葳(各三分) 芍药 牡丹皮 虫 (炒。各五分) 葶苈(炒) 石韦(去毛) 瞿麦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二分) 人 参半夏(汤洗。各一分) 阿胶(炒) 蜂窠(各四分,炒)
鳖甲(炙) 赤硝(各二十分) 柴胡(六两,去苗)
上捣,罗为末,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斗五升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
纳诸药,煎成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有一方无鼠妇、赤硝;加海藻三分、大戟一分。小儿 服粟米大一粒,日二。
《圣惠》灸法∶小儿疟久不愈者,灸足大指、次指外间陷者中各一壮,炷如小麦大。内庭穴也。
<目录>卷第十七<篇名>疟后引饮第二十属性:《巢氏病源》小儿疟后内热渴引饮候∶疟病者,是夏伤于暑,热客皮肤,至秋复为风邪所折,阴阳交争,故 发寒热成疟。凡疟发欲解则汗,汗则津液减耗,又热成于脏,脏虚燥,其疟瘥之后,腑脏未和,津液未复,故 内犹热,渴而引饮也。若引饮不止,小便涩者,则变成癖也。
《婴童宝鉴》小儿疟后渴并有块歌∶ 疟瘥因何渴,皆因脏腑虚;热存犹饮水,结块腹中居。
《圣惠》治小儿疟发作不定,多渴心烦。\x乌梅散方\x 乌梅肉(半两,微炒) 常山(一两) 甘草(三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淡竹叶七片、小麦三十粒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 大小加减与服。
《圣惠》治小儿七、八岁患疟,发歇寒热,心烦或渴。\x干漆散方\x 干漆(捣碎,炒令烟出) 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一分) 常山 石膏(一两,研) 甘 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小麦三十粒,煎至五分。去滓放温,发前服之。量儿大 小以意加减。
<目录>卷第十七<篇名>疟后胁内结硬第二十一属性:《巢氏病源》小儿疟后胁内结硬候∶疟是夏伤于暑,热客于皮肤,至秋复为风邪所折,阴阳交争,故发寒热。
其病正发寒热交争之时,热气乘脏,脏则燥而渴,渴而引饮;饮停成癖,结于胁下。故瘥之后胁内结硬也。
《葛氏肘后》治小儿六、七岁心腹坚痞,时时寒热如疟,服紫丸六十日吐下,疹仍坚,以鸡子汤一剂,去恶物数 升遂愈。用之神效。
甘遂(七铢) 甘草(炙) 黄芩(各五钱)
上用水二升半,鸡子一枚,少扣开出白投水中,熟搅吹出去滓。内药煮取一升,随小儿大小,计可得下,
合数与之。药无毒下疹,疹未尽更合。若坚实多者,加黄芩、细辛一两,大效。
《婴孺》治小儿疟经时不断,断已复发;胁下有痞坚如手者方。
芫花(炒) 朱砂(各二分)
上为末,蜜丸。二百日儿黍米大丸,日二。不知稍加之。
《婴孺》治少小疟有痞,坚满癖疾,除热下气。\x知母丸方\x 知母 甘草(炙) 常山(各一两) 麻黄(二两,去节)
上为末,用蜜和丸如小豆大。一服五丸,日进三服。比至欲发,三服毕。非发日亦可服。若加大黄一两,
能治骨间热、卧不安。
<目录>卷第十七<篇名>疟后头面浮肿第二十二属性:《圣惠》治小儿疟发后,肚胀兼头面浮肿。宜服\x防葵散方\x 防葵 柴胡(去苗) 川大黄(锉碎,微炒) 桑根白皮(锉。各用半两,《婴孺》各用一分) 甘 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婴孺》
方》云∶忌菘菜、油腻、生冷、粘滑物。乳母同忌。)
<目录><篇名>卷第十八属性:(斑疹麻痘)凡十六门 <目录>卷第十八<篇名>疮疹论第一属性:《圣惠》论∶婴孩患疹痘、疮子者,皆是积热在于脏腑,蒸郁热毒散于四肢。小儿皮肉嫩弱,多成此疾。凡 食乳婴孩,汤药不可与童儿同。同疗则药过剂,必有损也。盖由饮啜热乳在于脏腑,热极方成此疾。腑热生 于细疹,脏热生于痘疮。若用汤药,宜疗于乳母也。又绝乳婴孩患者,由积热伏在于脾肺之间,而不早以汤药 疗于病源,养热行于四肢荣卫之中,渐透皮表成疹痘,而乃出于脓水也。婴儿之性,自然阳盛而阴微也。脏腑 阴阳气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