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菘菜等物。
秦皮汤,治毒病冲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肿肤起,或赤痛不得视光,痛入心肝,或眼 外浮肿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方。
秦皮(二两) 前胡(二两) 常山(二两) 黄芩(二两) 升麻(二两) 芍药(二 两) 白薇 (二两) 枳实(二两,炙) 大黄(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二食顷更服。若盛热者,可加芒硝二两。
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犀角汤,治热毒下黄赤汁,及赤如腐烂血,及赤滞如鱼脑,腹痛壮热,诸药无效方。
黄柏(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白头翁(一两) 黄连(二两) 当归(一两) 牡 蛎(一两 半,熬) 犀角(屑,半两) 艾叶(半两) 石榴皮(一两半) 桑寄生(一两) 甘草 (一两,炙)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
治湿热为毒,及太阳伤寒,外热内虚,热攻肠胃,下黄赤汁,及如烂肉汁及赤滞,壮热 肠痛者,诸热毒下良方。
栀子(十四枚) 豉(一升) 薤白(一虎口)
凡三物,切,以水四升,煮栀子、薤白令熟,纳豉,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麦奴丸,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唯欲饮水,为败伤寒,医所 不治方。
麻黄(去节) 大黄 芒硝 灶突中墨 黄芩(各二分) 麦奴 梁上尘 斧底黑(各 一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如弹丸,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病者渴欲饮水,但极饮冷水,不节 升数,须叟当寒,寒讫汗出则愈。若日移五丈不汗,根据前法服一丸,以微利止。药势尽乃食,
当 阳毒汤,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 安,狂言,或走,或见神鬼,或吐血下利。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喉咽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宜服升麻汤方。
升麻(二分) 当归(二分) 蜀椒(汗,一分) 雄黄(研) 栀子 桂心(各一分)
甘草(二 分,炙) 鳖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久再服,温覆手足,毒出则 汗,汗出则解,不解重作,服亦取得吐佳。阴毒去雄黄。忌海藻、菘菜、生葱、苋菜。
阴毒汤,治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汤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 重背强,腹中绞痛,喉咽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 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 甘草汤方。
甘草(炙) 升麻 当归(各二分) 蜀椒(一分,出汗) 鳖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如人行五里顷复服,温覆当出汗,汗出 则愈。若不得汗,则不解,当重服令汗出。忌海藻、菘菜、苋菜。
青葙子散,治热病有 ;下部生疮方。
青葙(一两) 芦(四两) 野狼牙(三分) 橘皮(二分) 蓄(二分,切之)
上五味,捣下筛,粥饮和合服两钱匕,日三,不知稍增之。
治食劳复方。
葛根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三服。
治百合之病,诸药不能治,若得药则剧而吐痢,如有神灵所加也。身体仍和,脉微数,
每尿时辄头痛,六十日乃愈。尿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尿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 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一月日复见者,悉治之。
发汗已,更发者,百合知母汤主之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
上二味,以泉水洗,先渍百合经一宿,上当白沫,泻却其汁,更以好泉水二升,煮取一 升,去滓,置之一处,别以泉水二升,煮知母取一升,去滓,二味汁相和,煮取一升半,分 温再服之。
下之已,更发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方。
百合(七枚,擘,以泉水渍一宿,上当白沫出,去之) 滑石(三两,碎) 代赭(如 弹丸 一枚,碎)
上三味,先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置一厢,又以泉水二升,煮和二味,取 一升,去滓,合煎,取一升半,分再服。
吐之已,更发者,百合鸡子汤主之方。
百合(七枚)
上一味,根据前法,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扣鸡子一枚,取中黄,纳百合汤中,搅 令调,温再服之。
不吐、不下、不发汗,病形如初,百合生地黄汤主之方。
百合(七枚)
上一味,根据前法渍,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出地黄汁一升,二味汁相和,煮取一升半,
温分再服。一服中病者,更勿服也,大盒饭出恶沫。
凡百合病见于阴,而以阳法攻之,其阴不得解也,复发其汗,此为逆,其病难治。见于 阳而以阴法攻之,其阳不得解也,复下之,其病不愈。
百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