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炙) 山药 茯苓 粟米 甘草(各等分)
研为细末,加姜、枣,清水煎服。
(二)木香大安丸 治脾虚食积,呕吐泄泻。
木香(二钱) 黄连 陈皮 白术(各三钱) 枳实 山楂肉 连翘 神曲 麦芽(炒) 砂仁 莱菔子(各一钱五分)
(三)当归六黄汤 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柏 黄芩 黄连(各一钱) 黄 (炒,二钱)
(四)败蒲散 治睡中多汗。
故蒲扇(烧存性)
研细末,乌梅汤下。
(五)益黄散 治小儿脾胃虚寒,乳食不化,腹痛泄利。
陈皮 青皮 诃子 甘草 丁香 (六)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两虚。方见本章第四节。
(七)人参五皮散 治痘后浮肿,由于脾气不行者。
人参 大腹皮 陈皮 桑皮 姜皮 白术 茯苓皮 官桂 麦冬 木香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目录>第五章·诸惊论治<篇名>第一节·惊风概说属性:惊风之名,不见于古,迨至近世,其说始盛,后之附会者,益广增名目,巧立治法,于是今日之儿科,
惊风一证,遂占重要之位置矣。尝考惊风之立名,其初不过就其病状,信手拈取,既未探其病源,亦未明定 范围,故于惊啼作哭,名之曰惊,手足抽掣,亦名之曰惊,谵语闷乱,名之曰惊,角弓反张,亦名之曰 惊,痰涌喘急,名之曰惊,目痉斜视,亦名之曰惊,其证既非尽因惊得,亦非悉由风来,以其形之似惊 而状之如动风者,则概加以惊风二字,于是世俗之医,遂妄立七十二种之名,以炫世而欺 人,狂药乱治,误人不浅。其实即以所谓手足抽掣,角弓反张之惊风而论,亦只有虚实二种,实证即急惊风,
虚证即慢惊风是也。其他如惊之状,则凡小儿发热之甚者,或发热过久者,不论何证,皆每每见之,若果 悉以为惊风,则百病皆为惊风矣,此惊风二字之所以不可不辨也。本章所述,既以世人对于惊风之证,
确认已久,则为便利起见,姑仍沿其名,别为急惊风、慢惊风两证,分论其治法,其后则增入 类惊一证,以资与急慢惊风相比量而参看,若繁杂不当之名,概无取焉。
<目录>第五章·诸惊论治<篇名>第二节·急惊概要属性:\x一、急惊起源\x 小儿脏腑薄弱,气血未充,内因饮食之所伤,外受时邪之所侵,正气偶衰,邪从虚袭,初由口鼻 以潜入,继由经络以传布,病势鸱张,热自内生,热甚侵肝,肝升风动,于是发为惊状,此 为惊风之起因。惊风之作,既由肝升风动,故其势剽疾,筋受熏灼,则骤见四肢螈 ,抽搐无定;风循脊背,
则骤见角弓反张,脊硬项强;风升巅顶,则骤见头痛如劈,目痉神昏;痰随风升,则骤见喘息不匀,喉中 鸣响。病势既疾,病状至急,此急惊风之所由名也。顾何以别于慢惊风乎?曰∶急惊风之证状,全由邪实 所致,邪势益实,正气益亟,不治其邪,病必不愈;慢惊则得之也渐,元气早亏,动见虚象。无实可攻,
无热可清,自与急惊风有天渊地隔之别矣。至近今有所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者,虽成人亦有感染,而患者 究以小儿为多,病之急者,不过一二日而亡,此盖急惊风之尤重者,岁时不正,时邪必盛,一经感染,不易施 治。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证之所以多死亡累累也。虽然,惊风之起源既明,则触类旁通,活法在人,因势 利导,病非必不可痊者,是在司命者之审慎从事耳!
\x二、急惊病理\x 小儿为纯阳之体,诸邪感受,化热至速。小儿又多血气未充,肝虚易为邪乘。准是二因,故急惊之病理,
率为肝升太过,肺失清降,昔人所谓木旺无制,金气不伸也。因肝升之太过,故热势上炎,病多面红目赤,
下肢反冷;因肺失清降之权,故关窍不通,邪无泄路,郁久化火,上侵脑府,中烁肺胃,当其初起之 时,邪循太阳之经,故多恶寒项强,寒热无汗,继则由少阳而转属阳明,或径袭阳明之经,故或由发热恶 寒而渐见壮热,或骤见壮热不清之证,此时虽有汗出,邪已内传,故患是症者,恒多有汗而热不解者。邪既 内传,肝升风动,轻者痰升呕吐,肺胃受病,重者神志昏 ,心君为蒙,故患是症者,恒见发热而渴,有 痰,及神昏不语之状也。至于头痛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掣,目窜或痉,则以太阳经脉所属,由目内 上 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络肾,下属膀胱,
循髀外,下至踝,终足小指,此诸证状之所以叠现也。剧者太阳 之本病未解,邪反愈趋愈深,热势不退,津液告竭,神气不续,终至虚脱。轻者邪从汗解,热从溲泄则霍 然以愈。此急惊风病理之大概也。
\x三、急惊症状\x 小儿初起,有恶寒微热之象,继则骤然四肢抽掣,牙关紧闭,项背强硬,渐至壮热无汗,面红目赤,
痰升气促,此急惊风也。甚者头痛如劈,起卧不安,角弓反张,手足厥冷,其间或兼 呕吐,或兼泄泻,或大便坚结,或小溲不利,则因人而互异,亦有仅见搐搦之状,而无口噤反张之象者,
则感寒、伤风、痧痘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