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保婴撮要-第34页

洁古黄 汤,一剂而痊 。后因停食,腹胀咳嗽,鼻塞切牙。用六君子汤加桔梗、桑皮、杏仁,一剂而愈。
一小儿切牙,审知因母大怒,先用小柴胡汤加山栀、牡丹皮治之,母子并愈。
\x洁古黄 汤\x 人参 黄 茯苓 白术 芍药(各一钱) 干姜 陈皮 藿香(各五分)
上水煎服。
\x保肺汤\x(方见伤风咳嗽)
\x柴胡栀子散\x \x柴胡清肝散\x(二方见发热)
\x补中益气汤\x(方见虚羸)
\x小柴胡汤\x(方见痉症)
\x二陈汤\x(方见寒吐)
\x泻黄散\x(方见脾脏)
\x泻心汤\x \x导赤散\x \x秘旨安神丸\x(三方见心脏)
\x泻白散\x(方见肺脏)
\x地黄丸\x(方见肾脏)
\x六君子汤\x \x归脾汤\x \x四君子汤\x \x加味逍遥散\x \x清胃散\x \x异功散\x(六方见内钓)
<目录>卷五<篇名>语迟属性:钱氏云∶心之声为言,小儿四五岁不能言者,由妊母卒有惊动,邪乘儿心,致心气不足,故 不能言也。有禀父肾气不足而言迟者;有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者;有病后津液内亡,会 厌干涸者;亦有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而言迟者。心气不足,用菖蒲丸。肾气不足,用羚羊角 丸。闭塞气道,用加味逍遥散。津液内亡,用七味白术散。脾胃虚弱,用补中益气汤。
治验 一小儿言迟泄泻,声音不亮,杂用分利清热等剂,喉音如哑,饮食少思,朝用地黄丸加五味 子,夕用补中益气汤,其泻渐止。遂专服前丸,两月喉音渐响。
一小儿白睛多,泻后喉喑,口渴兼吐,大便不实,朝夕服地黄丸而痊。后患泻,喉复喑,仍 服前丸而愈。此皆禀赋肾气不足,故用是药。
一小儿五岁不能言,咸以为废人矣,但其形色悉属肺肾不足,遂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鹿 茸,及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两月余,形气渐健,将半载,能发一二言,至年许,始音声如 常。
\x菖蒲丸\x 治心虚语迟。
石菖蒲 丹参(各一钱) 赤石脂(三钱) 人参(半两) 天门冬(去心焙,一钱)
上为末,炼蜜丸,麻子大,食后温水服二三十丸。
\x羚羊角丸\x 治行迟。
羚羊角镑 虎胫骨(醋炙黄) 生地黄(焙) 酸枣仁 白茯苓(各五钱) 肉桂 防风 当归 黄 (各 二钱半)
上为末,炼蜜成剂,每服一皂子大,白汤化下。
\x七味白术散\x(方见腹痛)
\x补中益气汤\x(方见虚羸)
\x六味地黄丸\x(方见肾脏)
\x加味逍遥散\x(方见内钓)
<目录>卷五<篇名>喑属性:经云∶舌者音声之机也。喉者音声之关也。小儿卒然无音者,乃寒气客于会厌,则厌不能发 ,发不能下,致其门阖不致,故无音也。若咽喉音声如故,而舌不能转运言语,则为舌喑,
此乃风冷之邪,客于脾之络,或中于舌下廉泉穴所致也。盖舌乃心之苗,心发声为言,风邪 阻塞其经络,故舌不能转运也。若舌不能转运言语,而喉中声嘶者,则为喉喑。此亦为风冷 所客,使气道不通,故声不得发,而喉无音也。然或风痰阻塞,或因心惊气虚,或因脾之脉 络受风,或因风痰滞于脾之络,或因脾气不足,或胃中清气不升,皆足以致喑。大抵此症,
亦有禀父肾气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遗儿熏闭清道不能言者;或儿病津液耗损会 厌干涸不能言者;或肾气不充,虚火上炎,伤肺不能言者;有惊风中风不能言者。若遗热与 津液耗损者,用七味白术散。清气不升者,用补中益气汤。禀肾不足与虚火伤肺者,用六味 地黄丸。若仰首咳嗽,肢体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颅呵欠切牙等症,悉属肾虚,非用地黄 丸,不能救也。
治验 一小儿面色目睛多白,两足胫常热,所患之症,悉属肾虚。毕姻后,唾痰口干,头晕久泻,
忽然失音。先君云∶此亦肾虚也。用补中益气汤,八味、四神二丸,补之寻愈。
一小儿亦面色目睛多白,大便频泄,侵晨作泻,肌体骨立,食少唾痰。先君谓肾气不足之故 。不信,后加头晕声喑,足胫逆冷,复请治,仍欲祛痰。又云∶头晕声喑,中气不能上升也 ,足胫逆冷,阳气不能充达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及四神、八味二丸,以补命门之火而愈。
一小儿患泄泻,声音不亮。杂用清热等剂,声音如哑,饮食少思,去后多在侵晨。朝用地黄 丸加五味子,夕用补中益气汤,其泻顿止,却专服前丸,不两月声亮而愈。
一小儿目睛白多黑少,吐泻后喉喑口渴,大便不实,朝夕悉服地黄丸而痊。后患泻,其喉复 喑,仍服前丸遂愈。
一小儿十一岁,形羸骨立,面皎口干,白睛多而黑睛少,不能顿言,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 气汤,其形渐充,年余而能言。
一小儿解囟不言,其形属肾虚而兼疳症。先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又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肺 金,半载渐愈,年余,疳病痊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