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汤以升其阳。作渴者,用七味白术散以生津液。若肝木侮脾者,用补中益 气汤加茯苓、半夏、芍药,以治肝补脾。
治验 一小儿伤食发热唇动,或用养胃汤、枳实、黄连、山楂之类,更加腹胀,午后发热,按其腹 不痛。余以为服前药,饮食虽化而脾胃复伤也,用六君子汤数剂而痊。
一小儿伤食发热,呕吐唇动,服消导清热之剂,饮食已消,热亦如故。余曰∶此胃经虚热耳 。用四君子、升麻、柴胡,四剂而愈。
一小儿素面白,忽然目唇微动,时面色黄青,良久其唇口、手足亦微动,此脾虚而肝侮之也 ,用五味异功散加钩藤钩、白附子一剂,而面青少退;再二剂,唇口动亦止;又用异功散加 升麻、柴胡四剂而痊。
一小儿暑月吐泻,目唇微动,面色青白,手足并冷,仍用玉露散。余谓∶已变慢脾风也,当 温补脾肾。不信,后果殁。
\x五味异功散\x(方见天钓、内钓)
\x补中益气汤\x(方见虚羸)
\x七味白术散\x(方见积痛)
\x六君子汤\x(方见天钓)
\x小柴胡汤\x(方见 症)
\x四君子汤\x(方见天钓)
<目录>卷二<篇名>惊搐目直属性:小儿忽然惊搐目直者,皆肝之风热也。若肝虚生风则目连札而不搐,及多欠、切牙。若肝经 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若肝经有热,则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气热则外生 ,气温则内生,其症手寻衣领及乱捻物。宜用泻青丸。壮热饮水喘闷,宜用泻白散。凡病之 新久,皆能引肝风,风内动则上入于目,故目为之连札。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 俱紧,
不能转视,故目直也。亦有饮食停滞中焦,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木生发之气不得升致 生虚风者,须详审之。若胸满腹痛,呕吐恶食,轻则消导化痰,重则探吐滞积,更须审其所 伤寒物热物。亦有因感冒吐泻,致使土败木侮而生虚风者,不可遽服惊药,宜用六君子加芍 药、木香、柴胡,制肝补脾。若因脾土虚而自病者,用五味异功散。凡饮食停滞,痰涎壅满 而见惊症者,实因脾土虚弱,不能生金,金虚不能平木,故木邪妄动也,宜健脾消食,其症 自愈。若辄用惊风之药,反成其风而益其病也。况脏腑脆嫩,不可投以竣厉之剂,治者慎之。
治验 姚仪部子每停食则身发赤晕,此饮食内停不消,郁热发外,用清中解郁汤而愈。后患摇头咬 牙,痰盛发搐,吐出酸味,伺其吐尽,翌日少以七味白术散,调理脾胃,遂不复患。
一小儿停食,服通利之剂作呕腹胀,此脾胃复伤也。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两目动札,手足发搐,数服天麻防风丸之类,前症不愈,其痰益甚,得饮食稍愈。视 其准头及左颊色青黄。余曰∶脾主涎,此肝木克脾土,不能统摄其涎,非痰盛也。遂用六君 、升麻、柴胡、钩藤二剂,饮食渐进,诸症渐愈;又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x九味养脾汤\x 治小儿大病后,面黄肌瘦,目动切牙发少,未能强步。因误服解表泻利伤克诸 药而致者,宜长缓调理,全复胃气。
白术(一钱二分) 白芍药(酒炒) 白茯苓(各八分) 人参 陈皮 川芎(各六分) 甘草(炙) 黄 (蜜炙)
上用姜、枣水煎服。
\x六君子汤\x \x五味异功散\x(二方见天钓)
\x清中解郁汤\x(方见丹毒)
\x七味白术散\x(方见积痛)
\x补中益气汤\x \x参苓白术散\x(二方见虚羸)
\x天麻防风丸\x(方见伤风咳嗽)
<目录>卷二<篇名>睡中惊动属性:小儿睡中惊动,由心肾不足所致。盖心主血与神,肝藏血与魂,肺主气与魄,肾主精与恐。
小儿脏腑脆弱,易为惊恐,恐则气下,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且夫人之神气,寤则行于 目,寐则栖于肾。今心肾既虚,则不能宁摄精神,故睡中惊动也。治宜清心安神,用茯苓补 心汤加酸枣仁、茯神、五味。亦有惊吓而作者,因击动其肝,故魂不安也。治宜镇惊定魂,
用安神镇惊丸。若饮食间因惊而停滞者,用六君子加神曲、浓朴,食既消而惊未定,用茯苓 补心汤。若木火太过而心神不宁者,用导赤散。风热相搏者,用柴胡栀子散。食郁生痰惊动 不安者,用四君以健脾;神曲、半夏以化痰;山栀、芍药以清热。
治验 一小儿夜睡忽然惊动如搐,大便酸臭而色青,此饮食伤脾而肝旺也。先用异功散加柴胡、升 麻、山栀,又用四味肥儿丸而愈。
一小儿不时睡中惊动发搐,作渴饮冷,左腮青额间赤,先用柴胡清肝散,加钩藤钩四剂以治 肝火,后用五味异功散以健脾,又用地黄丸补肾肝而安。
\x导赤散\x(方见心脏)
\x柴胡栀子散\x(方见诸热症,即栀子清肝散)
\x六味丸\x(方见肾脏)
\x四君子汤\x \x六君子汤\x \x五味异功散\x(三方见天钓)
\x茯苓补心汤\x(方见喑)
\x安神镇惊丸\x(方见急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