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56-要药分剂-第45页

肾之品。
【前论】丹溪曰。治嗽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治痢亦然。须 先散 开胃 以上涩剂谷部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乌梅内容:味酸。性平。无毒得木气之全以生。可升可降。阴也。忌猪肉。
【主治】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本经) 利筋脉。主 下 痢。
消酒毒 杀虫。解鱼 血崩。功同 【归经】入肺脾二经。为敛肺涩肠。涌痰消肿之品。(二经血分药)
【前论】时珍曰。凡用。须去核微炒。但多食损齿伤筋耳。
【禁忌】经疏曰。凡风寒初起。疟痢未久者。均忌。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木瓜内容:味酸涩。性温。无毒。禀春初之气。得曲直之化以生。降多于升。阳中阴也。
【主治】主湿痹香港脚。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别录) 止吐泻奔豚。及水肿冷热痢心 腹 痛。
治脚 水利 【归经】入脾胃肺肝四经。为利筋骨调营卫之品。(兼补剂 手足太阴血分药)
【前论】孟诜曰。多食木瓜损齿及骨。皆伐肝之明验。而木瓜为脾肺药。非肝药明矣。 时 珍 袭 肝 旺 鳌按、木瓜治转筋。筋急者得之能舒。筋缓者得之能利。
【禁忌】经疏曰。下部腰膝无力。由精血虚。真阴不足。及伤食脾胃未虚。积滞多者。
均忌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芡实内容:味甘。性平。无毒。禀水土之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也。
【主治】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聪耳明目。(本经) 止渴。
益肾 【归经】入脾胃二经。兼入心肾二经。为固本益精之品。(兼补剂)
【前论】张子野曰。人之食芡。必枚啮而细嚼之。使华液流通。转相灌输。其功胜于乳 汁也 【禁忌】经疏曰。生食动风冷气。小儿不宜多食。以难化也。
以上涩剂果部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赤石脂内容:味甘酸辛。性大热。无毒。禀土金之气而生。色赤又兼火象。降也。阳中阴也。畏 恶大黄、松脂。
【主治】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肠 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及女子 崩漏 浓肠胃 【归经】入心肾大肠三经。为固敛之品。(兼重剂 降而能收直达下焦血分要药)
【前论】东垣曰。赤石脂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胞衣。无推荡之峻。 仲淳曰。大小 肠下 分。故为久痢泄 要药。又能去恶血。盖恶血化。则胞胎无阻。东垣云。胞胎下不。涩剂可 以下之是也。
【禁忌】经疏曰。凡火热暴注者。不宜用。滞下全是湿热。于法当利。自非的受寒邪下 利白 止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白石脂内容:味甘酸。性平。无毒。恶松脂。畏黄芩、黄连、甘草。
【主治】主养肺气。浓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肠 热 溏。
【归经】入肺大肠二经。为固敛之品。(兼重剂 降而能收直达下焦气分要药)
【前论】弘景曰。五色石脂。本经疗体亦相似。别录分条具载。今俗惟用赤白二脂。断 下痢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禹余粮内容:味甘。性平。无毒。丹皮为使。伏五金。制三黄。
【主治】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本经) 疗小腹痛结烦疼。(别 录)
(纲目 【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固下之品。(兼重剂 二经血分药)
【前论】子和曰。此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李知先诗云。
下焦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明矾内容:味酸。性寒。无毒。甘草为使。恶牡蛎。畏麻黄。即白矾。
【主治】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除痼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开 宝) 除湿追涎。化痰坠浊。除风杀虫。止血定痛。蚀恶肉。生好肉。治惊痫。喉痹。齿痛 。风眼。崩带。脱肛。阴蚀。阴挺。痈疽疔肿。瘰 疥癣。虎犬蛇虫咬伤。(备要)
【归经】入脾经。为燥湿坠痰之品。
【前论】陈师古曰。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 挺疮 取其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皂矾内容:一名绿矾。味酸。性凉。无毒。
【主治】 主疳及诸疮。(苏恭) 喉痹。牙虫。口疮。恶疮疥癣。酿鲫鱼烧灰服。疗 肠 风泻 【归经】入脾经。为燥湿化痰之品。
【前论】洁古曰。皂矾酸涌收涩。燥湿解毒化涎之功。与白矾同。而力则差缓也。
【禁忌】经疏曰。皂矾虽能消肉食坚积。然能令人作泻。胃弱人不宜多用。服此者终身 忌食 【炮制】雷公曰。凡使。以深青莹净者良。 赤用。
<目录>卷九
涩剂<篇名>胆矾内容:一名石胆。味酸辛。性寒。有小毒。畏桂、辛夷、芫花、白薇。
【主治】主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痉。女子阴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瓦斯。
(本 经) 散症积。咳逆上气。及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