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51-药征-第2页

大夫之病。其证平素毒着脊上七椎至十一椎,痛不可忍,发则胸膈烦闷而 渴,甚则冒而不省人事,有年数矣。一日大发,众医以为大虚,为作独参汤,贴二钱,日三 服;六日未知也。医皆以为必死。于是家人召余诊之。脉绝如死状,但诊其胸,微觉有烦闷 状,乃作石膏黄连甘草汤与之。一剂之重三十五钱,以水一盏六分,煮取六分,顿服,自昏 至晓,令三剂尽,通计一百有五钱,及晓,其证犹梦而顿觉。次日余辞而归京师,病客曰∶ 一旦诀别,吾则不堪。请与君行,朝夕于左右,遂俱归京师。为用石膏如故,居七八十许日 而告瘳。石膏之非峻药而不可怖也,可以见焉尔。
品 考 石膏 本邦处处出焉。加州、奥州最多。而有硬软二种。软者上品也。《别录》曰∶细 理白泽者良。雷 曰∶其色莹净如水精。李时珍曰∶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为则曰∶ 采石药之道,下底为佳,以其久而能化也。采石膏于其上头者,状如米糕。于其下底者,莹 净如水精,此其上品也。用之之法,唯打碎之已。近世火 用之,此以其性为寒故也。臆测 之为也,余则不取焉。大凡制药之法,制而倍毒则制之。去毒则不,是毒外无能也。诸药之 下,其当制者,详其制也,不制者不,下皆效之。
<目录>卷上<篇名>滑石内容: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
考 证 猪苓汤证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滑石一两。
上此一方,斯可见滑石所主治也。滑石白鱼散证曰∶小便不利。蒲灰散证曰∶小便不利。
余未试二方,是以不取征焉。
互 考 余尝治淋家,痛不可忍而渴者,用滑石矾甘散,其痛立息。屡试屡效,不可不知也。
品 考 滑石和、汉共有焉,处处山谷多出之也。软滑而白者,入药有效。宗 曰∶滑石今之画 石,因其软滑,可写画也。时珍曰∶其质滑腻,故以名之。
<目录>卷上<篇名>芒硝内容:主软坚也。故能治心下痞坚、心下石硬、小腹急结、结胸、燥屎大便硬。而旁治宿食腹 满、小腹肿痞之等诸般难解之毒也。
考 证 大陷胸汤证曰∶心下痛、按之石硬。
以上一方,芒硝一升,分量可疑。故从《千金方》大陷胸丸。作大黄八两、芒硝五两。
大陷胸丸证曰∶结胸,项亦强。
以上一方。芒硝半斤、分量亦可疑,故从《千金方》作五两。
调胃承气汤证曰∶腹胀满。又曰∶大便不通。又曰∶不吐不下心烦。
以上一方。芒硝半斤、分量亦可疑。今考《千金方》、《外台秘要》,此方无有焉。故姑 从桃核承气汤,以定芒硝分量。
柴胡加芒硝汤证,不审备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芒硝六两。
大承气汤证曰∶燥屎。又曰∶大便硬。又曰∶腹满。又曰∶宿食。
大黄牡丹汤证曰∶小腹肿痞。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曰∶心下痞坚云云。复与不愈者。
以上三方,芒硝皆三合。
大黄硝石汤证曰∶腹满。
以上一方。硝石四两。
橘皮大黄朴硝汤证曰∶ 食之在心胸间不化、吐复不出。
桃核承气汤证曰∶少腹急结。
以上二方,朴硝、芒硝皆二两。
硝矾散证曰∶腹胀。
以上一方,硝石等分。
上历观此数方,芒硝主治坚块明矣,有软坚之功也。故旁治宿食腹满,少腹肿痞之等诸 般难解者也。
互 考 柴胡加芒硝汤,是小柴胡汤而加芒硝者也。而小柴胡汤主治胸胁苦满,不能治其块,所 以加 品 考 硝石 和、汉无别;朴硝、芒硝、硝石,本是一物,而各以形状名之也,其能无异,而 芒硝之功胜矣,故余家用之。
<目录>卷上<篇名>甘草内容:考 证 芍药甘草汤证曰∶脚挛急。
甘草干姜汤证曰∶厥,咽中干,烦躁。
甘草泻心汤证曰∶心烦不得安。
甘姜甘草汤证曰∶咽燥而渴。
桂枝人参汤证曰∶利下不止。
以上五方,甘草皆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甘麦大枣汤证曰∶藏躁喜悲伤欲哭。
以上二方,甘草皆三两。
甘草汤证曰∶咽痛者。
桔梗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桂枝甘草汤证曰∶叉手自冒心。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曰∶烦躁。
四逆汤证曰∶四肢拘急厥逆。
甘草粉蜜汤证曰∶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以上六方,甘草皆二两。
上八方,甘草二两三两,而亦四两之例。
苓桂甘枣汤证曰∶脐下悸。
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小建中汤证曰∶里急。
半夏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小柴胡汤证曰∶心烦。又云∶胸中烦。
小青龙汤证曰∶咳逆倚息。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
人参汤证曰∶逆抢心。
旋复花代赭石汤证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乌头汤证曰∶疼痛不可屈伸。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