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83页

br>缪氏云。凡阴虚火动。阳道妄举。梦遗尿血。小便短涩。大便燥结。及目赤口苦。舌干 作渴。嘈杂易饥。湿热成痿。以致骨乏无力者。皆不宜服。
〔修治〕酒浸一宿。漉出。再以水浸三宿。蒸三时久。晒干。紧急微炒用。止泻面炒。
补肾麻子仁炒。性大燥。一法。用盐水浸一日。取出晒干。再同盐炒过用。
<目录>卷八\芳草部<篇名>姜黄内容:江广蜀川皆有之。根叶都似郁金。其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花先叶生。入夏花烂。
秋中渐凋。不结实。其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八月采根。片切曝干用。(苏 颂)
近 味辛苦。气辛香。性温燥。阳中阴也。入足太阴。亦入足厥阴经。主治祛邪辟恶。疗心 腹结积冷气。心腹胀痛。风痹臂痛。消痈肿。及女子产后血气冲心。方书治气证痞证。胀满 喘噎。胃脘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姜黄郁金 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 治血。 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为不同。(濒湖)能入手臂。
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又)力行升出之机。夺土大之郁。土用行而黄中理矣。(之颐)
得当归生地牛膝延胡肉桂。治一切积血在腹中作痛。中寒心痛难忍。姜黄一两。桂三两。为 末。醋汤服一钱。
附案 一妇冬月怯寒头痛。其背部重坠而痛。下引腰腿及腿肚更甚。又臂痛不能举。医 以五积散加羌活乌药。散寒行滞。其怯寒腰痛果除。而头及腿腿肚右臂之痛少轻。至背部重 坠而痛则毫未应。此由只知行胃肾之气。而不知达胸中之阳故也。夫阳受气于胸中。背固胸 中之府也。以姜黄为君。入羌活白术甘草四之一。更加附子三分。一剂知。再剂已。详此以 见姜黄能达上焦之阳。勿混于治血可也。
〔论〕姜黄春末方生。花并苗出。是力行生出之机以宣木火之用也。花先叶生。秋仲渐 凋。是独畅火大之用以对寒凉之治也。不结实即于八月采根。是畅火大之气而归于金。即并 火金之力以归乎土。有合于入脾之说也。夫火之气以风木昌。更以燥金化。始于木。终于金。
归于土。而绝不受寒水之气以成其火金之用。是则兹物所理者气。而所兼者血。以气昌则血 生。气化则血畅耳。夫气化于金。何以更归于土。盖金为火妻。以育离中之坎。此阳必得阴 乃化也。气化则归于土矣。人身木火之相生。必经于胃。而胃乃以浊中之清上注于肺。火金 之相化。亦必归于胃。而肺乃以清中之浊内注于经。下溜于海。是中土固成始而成终者也。
一有不归于胃者。必其火金不能相化。非气不能生血。即血不足以化气矣。得归于土。则胃 合脾。以达气于三阴三阳。乃畅于脏腑。而彻于形体矣。此卫先而营随之义。姜黄适有合焉。
不 缪氏云。凡臂痛腹痛因于血虚。而非瘀凝气壅作胀者。切勿误用。误则血愈伤。病转剧。
〔修治〕不宜见火。盖辛胜是其功用。见火则辛去矣。
<目录>卷八\芳草部<篇名>郁金内容:生蜀地及西戎。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生苗似姜黄。亦不结实。
根如指顶。长者寸许。体圆有横纹如蝉腹状。外黄内赤。不如姜黄纯黄也。
味辛而苦。气寒性轻扬。气味俱浓。入手少阴足厥阴。兼通足阳明经。主凉心经。治血 气心腹痛。及阳毒入胃。下血频痛。疗失心癫狂。血积蛊毒。尿血血淋。女子产后败血冲心。
方书治发热郁。狂痫头痛。眩晕咳嗽。齿衄咳血。滞下淋。并目鼻舌喉等证。郁金无香。而 性轻扬。能达酒气于高远。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丹溪)周人尚臭。灌用鬯。(以郁合 。
酿之成鬯。)阴达于九渊。阳彻于九天。故能条畅于上下。致气于高远以降神也。(之颐)与 香薷合其德。略有异同。香薷偏于卫与阳。郁金偏于营与阴。至于将形脏。弥元府。敷幽门 。则一耳。(又)郁金属火与土而有水。治吐衄唾血血腥。及经脉逆行。并宜磨末。加韭汁 姜汁童便和服。其血自清。痰中带血者。加竹沥。(丹溪)入心及包络。治病经验方。有惊 忧痰血。络聚心窍。致成颠狂久病。用真郁金七两。明矾三两。为末。薄米糊丸梧子大。每 白汤下五十丸。有妇人初服此。心胸间如有物脱去。神气洒然。再服而苏。此由郁金入心去 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濒湖)郁金治诸血证之上行。皆属于内热火炎。盖此药能降气。
气降即是火降。又本为血分气药。故血不妄行也。(仲淳)伤寒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
渐作紫黑色。无脓。日夜叫乱者。郁金一枚。甘草二钱半。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切片烘 研为末。入真脑子五分。每用一钱。以生猪血五七滴。新汲水调下。不过二服。甚者毒瓦斯从 手足心出如痈状。乃瘥。此五死一生之候也。(庞安常)同番降香韭菜生地当归童便。治怒 气伤肝吐血。胃口作痛。牵引两胁并背。不可忍。郁金一钱半。酒炒香附三钱。条甘草一钱。
水酒各半。煎服立效。按此味由气畅血。性本轻扬。其散血积。与他散血之味不同。厥心气 痛不可忍。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