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其性味兼得乎燥金。故于郁热湿热之病。最为中的。)抑心之用病。莫先于 中土。而黄连治热之郁。郁而化湿者。亦莫先于中土。正对待以奏功也。能致寒水之化以归 中土。若风木本达寒水之化以上奉者。是以肝病即次及之。而又谓其能浓肠胃者。以燥性即 在苦寒中。而手足阳明皆燥金。同气相求故也。
缪氏云。凡病患血少气虚。脾胃薄弱。泄泻腹痛者。犯之危殆。服时大忌猪肉。惟实热 盛者宜服。若胃中停食受寒。及伤寒下早致痞。俱不可用。除肠红因湿热者固宜。若阴虚下 血。及损脾血下者。俱禁用。
〔修治〕入痢疾药。取真川连折之。中有孔。色如赤金者。去须切片。分开粗细。各置 姜汁透。用绵纸衬。先用山黄土炒干。研细。再炒至将红。以连片隔纸放土上。炒干。再拌 姜汁。切不可用水。纸焦易新者。如是九次为度。若赤痢。则用湿槐花拌炒。至于治本脏之 火。则生用。治肝胆实火。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虚火。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酒炒。治 中焦火。姜汁炒。治下焦火。盐水炒。朴硝炒。治气分湿热之火。以吴萸汤浸炒。治血分块 中伏火。干漆水炒。诸法不独为之导引。盖辛热能制其苦寒。盐寒能制其燥性。用者详之。
<目录>卷七\山草部<篇名>黄芩内容:圆者名子芩。新根内实。其直者条芩。破者名宿芩。乃旧根。中空外黄内黝。即今片 芩。
气寒。味苦平。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气分。并入手少阴少阳太阳阳明经。亦 入足少阳经。本经治诸热黄胆。肠 泻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凡诸疮痛不可 忍者。宜芩连苦寒之药。详上下。分身梢及引经药用之。)泻肺火。清上部。除天表风热。
皮肤间风热风湿。目中赤肿。利胸中气。消上膈痰热。及头痛。并火逆肺咳肺痿喉腥。并失 血证,瘀血壅盛。非此不除。上部积血。假之消散。(上行用酒炒)疗热毒骨蒸。(肺主气。
终始三焦。三焦以肾与膀胱为气之资始。故有热毒骨蒸之证治也。)寒热往来。除脾经诸湿。
胃中热。肠胃不利。小腹挟热 痛。利小肠。益膀胱寒水。愈五淋。及女子血闭淋露。下血 安胎。(能降上中二焦之火使之下行故也)产后养阴退阳。(诸本草)中空而烂者名腐阳。泻 肺受火邪气逆。消膈上痰热。及胃中湿热黄胆。中破而飘者名宿芩。泻肺利气。除时行风湿。
热邪在表。寒热往来。诸疮乳痈背发。疔肿火疡。用之排脓。一切上部湿热。痰热积血。假 此降散。细实直而坚者名条芩。泻大肠火。逐水消谷。止热泻。下痢脓血。腹痛后重。养阴 退阳。圆而坚者子芩。去膀胱热。利小肠。治五淋小腹绞痛。及女子血闭下血。(门)肺主 气。热伤气。故身体麻木。又五臭入肺为腥。黄芩之苦寒。能泻火补气而利肺。故治喉中辛 臭。(天益)骨蒸发热。肤如火燎。六脉浮洪。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此气分热也。宜泻肺。
用一味黄芩汤。片芩一两。水二钟。煎一钟。顿服愈。(濒湖)片芩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 之。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丹溪)得川芎调。平心血。
心平而热自退。血不妄行。得白术。为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不知胎孕宜清热 凉血。血不妄行。乃得养胎。(丹溪)下痢脓血。腹痛后重。身热久不能止者。与芍药甘草 同用之。(洁古)风热有痰。眉眶作痛。用酒浸黄芩同白芷天麻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 调下。同芍药炙草黄连升麻防风车前子。治湿热作泄。腹痛。同芍药黄连炙草升麻滑石。治 滞下腹痛。同芍药麦冬白术。能安胎清热。
〔论〕 罗天益云。肺主气。热伤气。黄芩能泻火益气而利肺。则其为肺经气分药无疑。
本经首言治诸热。是举其功之大概也。次即承以黄胆肠 泄痢。是就诸热之中。举其病于湿 热者而言也。又次承以逐水下血闭。则其功专于湿热明矣。第湿热与气分之热。是一是二欤。
曰。黄芩专主上焦之阳。阳中之阴药也。人生阴阳生化之机。在下焦阴中有阳而气生。在上 焦阳中有阴而气化。使阳不得阴以化。则热能化湿。是湿热之治。正气化之所以得行耳。惟 从阳实之初证而言。则为气分之热。从阳实阴虚以致气不能化之后证而言。则为湿热。虽治 稍有别。而其病于气者。无二义也。大抵肺热除。则肺阴下降入心。以和于孕坎之离。膻中 (心主之宫城)之气自降而入胃。以和胃阳而与脾阴表里。手太阳小肠。心之腑也。固与肺 同司上焦之气化者。即皆相因以及之。是黄芩治肺气分之热为专功。而大肠即次之。清心胃 之热则由肺而及。(未有肺热而心胃能清者)利小肠膀胱。又由心胃之治而及也。(未有心胃 留热而血能和。血不和而水道能清者。)能治心胃小肠。则并入血分而治血。盖肺阴下降于 心胃。即气之所以化血者。(心主血。而胃阳合于脾阴。鼓煽阴阳。即其使液化血者也。又 小肠为气化之腑。心胃因肺阴降而气中之血赖以资生。能生即能化。小肠之气化。即资之以 行。如所治上部瘀积。及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固皆气化之自应者。盖阳中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