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207页

水分穴。分别清浊以出焉。
缪氏云。其性稍寒。不利于脾胃虚寒溏泻。及阳虚无火食不消者。
<目录>卷三十二\人部<篇名>溺白内容:即人中白。便溺澄结所成。又藉尘埃没溺所集也。物入阴中。色剥为白。阴中之阴矣。
入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因精与气原从脾肺气化之中游溢转输。是以仍归脾肺也。
气味咸平而凉。 治鼻衄。传尸热劳。肺痿。心膈热。羸瘦渴疾。及肤出汗血。并口齿 生疮。走马牙疳。 能泻肝火三焦火并膀胱火从小便中出。(行其故道) 同鳗鱼食之。为 乌龙丹。大衄久衄及诸窍出血。并用人中白一团如鸡子大。绵五两烧研。每服二钱。温水服。
鼻衄五七日不住。及肤出汗血者。并用人中白新瓦 干。入麝香少许。温酒调服。立效。 痘 疮倒陷。腊月收人中白。火 为末。温水服三钱。陷者自出。走马牙疳。取下溺盆内白 屑。入瓷瓶。盐泥固济。 红研末。入麝香少许。贴之。又用妇人尿桶中白垢。火 一钱。
铜绿三分。麝香一分。和匀贴之。尤神。鼻中息肉。人中白瓦焙。每温汤服一钱。 口舌 生疮。溺桶 七分。枯矾三分。研匀。有涎拭去。数次即愈。
〔论〕 人溺主治之义。已悉于前矣。溺之与白 。原是一物。但溺则径达下而不留。
白性稍留。于肺所生病。可徐而致其功。故用之微有异。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饮之精气。由胃而脾。由脾而肺。
以达其清阳于上。即少阳属肾。肾上连肺之义。阴中之阳致于上。则阳中之阴达于下。故能 化血归经。经所谓肺之浊气。下注于经也。血化归经。是谓营气。是乃谓之通调水道也。后 天之水。皆根气化。气固肺所主。而气化之能通调水道者。以其清阳之能化。而浊阴之化乃 行。则凡浊阴不化。如血证当首及。而更于治肺为切当也。所治上焦诸证。皆就清阳之能化 以化浊阴耳。即痘疮倒陷。非又清阳之不化以致病于浊阴者乎。若止以咸能入血而散为言。
则亦不究其本矣。
〔修治〕 岁久溺器有浓寸余者。取置瓷盘内。露高洁处。越一二载。中外皆白。绝无 臭气。乃可用。研极细。水飞数过。再研万匝。如仍有恶臭。随泡随飞。约数百遍。以无臭 为度。 淬者精粹尽失。转增火毒。不堪用。
<目录>卷三十二\人部<篇名>秋石内容:制炼法。秋月用人尿二三石。入锅内。桑火缓煎。勿使锅岸生 。有则竹刀掠下。或沸 泛。以竹杖频搅定。俟干成渣。去薪。缓火焙燥。分置阳城罐。上空二寸许。磁盏盖。封固 罐口。养火一周。其药渐升。轻盈如雪。或成五色。或象物形。此属上乘。宜密贮银瓶。藏 阴静处。不则风化成水。复须升养。仍结如霜。但少坚实耳。(之颐)又制既济元黍法。选 端洁童男女。各认溺器。各陆续取溺。煎炼成滓。各升取上乘秋石。各取溺器白 。晒焙令 干。先置女 于银釜之底。次置男秋石于女 之上。次置女秋石于男秋石之上。次置男 于 女秋石之上。安置定。上余二寸。六一泥封固。三方火温养七日。则粒粒丹红交结釜顶。此 更属无上乘。藏贮亦如秋石法。
气味咸温。 滋肾水。养丹田。返本还元。归根复命。安五脏。润二焦。消痰咳。退骨 蒸。软坚块。明目清心。延年益寿。
〔论〕 难经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然内经谓三焦为水府。而肾属水。
膀胱行水。与肾合。故又曰。三焦者足少阴太阳之所将。然则小水之出也。固根于气化。然 实为气之所终。由阳而归阴以出也。原其所始。固亦本于至阴。(气者水所生)第气之所终。
由阳归于阴者。较气之所始。由阴达于阳者。为何如哉。是以人溺虽降火有功。还以较于秋 石从水之降。而转为火之升。(之颐谓缘润下。水藉火大。既济而允升。)自秋石尤有滋益矣。
试观养火一周。则其药渐升。轻盈如雪。视溲溺竟何如乎。 此药要常近火。或时复养火三 五日。则功效更大。
<目录>卷三十二\人部<篇名>人乳内容:味甘咸。气平凉无定性。(其人和平。饮食冲淡。其乳必平。其人暴躁。饮酒食辛。或 有火病。其乳必热。)荣五脏。明眼目。安养神魂。滑利关格。治瘦悴。泽皮肤。并筋挛骨 痿。肠胃秘涩。又能益心气。补脑髓。止消渴。治风火证。养老尤宜。 又治痰火上升虚损 之证。及中风不语。左瘫右缓。手足疼痛。动履不便。饮食少进诸证。(摄生众妙) 地黄 当归草木之流。得天地偏气。用治血病。力固有余。用补血衰。力犹未及。不如频服人乳。
匪但补血。且病因血成者。亦由调养滋达而自愈。 入四物汤。共补精血。入四君子。同益 元阳。 月经不通。日饮人乳三合。 猝不得语。人乳半合。美酒半升。和服。 失音不语。
人乳竹沥各二合。温服。 虚损劳瘵。用无病妇人乳三酒杯。将瓷碟晒极热。置乳于中。次 入麝香末少许。木香末二分。调匀服。后饮浓茶一酒盏。即阳败。次日服接命丹。方用乳三 酒盏。如前晒碟盛乳。并人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