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200页

儿惊痫不知人。嚼舌仰目者。浓磨犀角服之。立效。 痘疮稠密。不拘大人小儿。用新汲水。
磨生犀于涩器中。冷冻饮料浓汁。 同丹砂琥珀金箔天竺黄牛黄钩藤钩羚羊角真珠麝香。治大人 小儿风热惊痫。 磨汁。同生地红花子麦冬紫草白芍鼠粘子。治痘疮血热。初见点红艳壮热。
躁渴狂语。多服可保无虞。 磨汁。同郁金童便生地麦冬甘草白芍苏子丹参白药子。治吐血 衄血。 入紫雪。治大人小儿癫狂瘟疫。蛊毒邪魅。一切烦热为病。 入抱龙丸。治小儿恍 惚惊悸。痰涎壅塞。 入至宝丹。治中风不语。中恶气绝。一切神魂恍惚狂乱等证。下利鲜 血。犀角地榆银花各一两升麻五钱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五合。去渣 温服。此热毒伏于心经故也。宜加丹砂滑石末。以金银藤花熬汁煎药。更效。 鼻衄。犀角 磨汁。生地芍药丹皮。水煎服。热多者加黄芩。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无热也。不用 黄芩。 溲血亦用上方。但空心服。(心系于肺。而小肠为心之腑以行水化。故二证可用一 方。)
〔论〕 犀茹百毒食众棘。凡毒入此兽之胃而悉化。其角属阳。性走散。洁古谓为阳中 之阴。大抵入胃而效心之用者。(观其能凉心解热疗烦毒治谵狂可见) 夫心为阳中之太阳。
又为手少阴经。以其火中宅水也。此味属阳而气寒。寒在阳中。阳至寒化。其酸苦涌泄。不 同苦寒之降折。所以散气毒者在此。所以散火结者即在此。(心原不受邪。凡受邪者。皆包 络也。包络与胃口紧相应。惟犀角能散包络之热毒。故治种种血证。以包络固主血者也。) 故 又能治中风。盖风火阳也。心为火主。风逐火焰。火散而风自平。且肝脾之系。俱连系于心。
是 方书用兹味。主治中风证居多。(皆见恍惚闷乱。昏烦不语。及謇涩谵错颠倒。舌强失 音等证。)夫风属肝所司。而子母禅受。绝无等待。且风火相煽。类属热毒。非属阳中之阴 如此味者。不克静受病之主脏也。观于治风之次。即属治惊。其义不更显然乎。惟血虚而有 火者。最宜酌投。(是以孕妇多服则损胎气)大约火实欲空者。宜之。火空欲实者。仍忌之 耳。
痘证气虚无大热者。不宜用。(仲淳) 或以血虚而燥热发者。用之祸至。(丹溪)伤寒 阴证发躁。勿误用。妊妇多服。能消胎气。(仲淳)
〔辨治〕 文如鱼子形。谓之粟纹。纹中有眼为粟眼。黑中有黄花者为正透。黄中有黑 花者为倒透。花中复有花者为重透。并名通犀。乃上品也。花如椒豆斑者次之。乌犀纯黑无 花者为下。(濒湖) 未经汤火煮制者为生犀。始可用。角尖尤胜。以纸裹置怀中一宿。则 易研。(人气粉犀)入丸散。屑之。寻常汤药。磨汁冲服。
<目录>卷三十一\兽部<篇名>象内容:\x胆\x 气味苦寒。微毒。 主明目。(能去尘膜。与熊胆同功。)治疳。能杀疳虫痨虫。兼除 脏腑一切热结。(入肝脾二经。肝热则目不明。脾家郁热则成疳积。苦寒除二经之热。故主 诸证。) 同獭肝芦荟干漆胡连青黛鬼臼丹砂。入滋肾药内。治传尸痨瘵。 内障目翳。用 象胆半两。鲤鱼胆七枚。熊胆一分。牛胆半两。麝香一分。石决明一两。为末。糊丸绿豆大。
每茶下十丸。日二。
胆极苦寒。凡疳证脾弱者。目病血虚者。不宜多服。(仲淳)
〔辨治〕 其干者。上有青竹文斑光腻。须细识之。其味微带甘。入药须先捣成粉。乃 和众药。
\x皮\x 治下疳。(烧灰。和油敷之。)又主金疮不合。入膏散。为长肉合口之要药也。(性易收 敛。以钩刺皮。其疮旋合。)
\x牙\x 气味甘寒。 主心肝风痫迷惑邪魅之疾。(宜生屑入药)拔恶疮毒。去漏管。(以其善蜕)
长肉生肌。 同明矾黄蜡牛角 铅花金头蜈蚣 皮猪悬蹄。治通肠漏去管。 痘疹不收。象 牙屑铜铫炒黄红色为末。每服七八分或一钱。白水下。
<目录>卷三十一\兽部<篇名>熊胆内容:春近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埤雅) 色通明者佳。
气味苦寒。 凉心平肝。为手少阴足厥阴阳明药。 点眼。去翳开盲。涂恶疮痔 。疗 虫牙蛔痛。治小儿风热惊痫。杀疳虫。疗时气热盛黄胆。暑月久痢。
附方 赤目障翳。每以胆少许化开。入冰片一二片。铜器点之。绝奇。或泪痒。加生姜 粉些须。 肠风痔 。熊胆半两。入片脑少许研和。猪胆汁涂之。 小儿鼻蚀。熊胆半分汤 化抹之。 惊痫螈 。以竹沥化两豆许服之。去心中涎。甚良。 诸疳羸瘦。熊胆使君子末 等分。研匀。瓷器蒸溶。蒸饼丸麻子大。每米饮下二十丸。
〔论〕 熊为阳兽。缪氏谓其性温。能通行经络。凡诸胆皆苦寒。而熊胆之用较殊者。
或此之故。试以半粒投水。旋转如飞。(余胆亦转。但缓耳。) 水面有凝尘者。豁然而开。
可知此味点目去翳。与涂久痔。固不徒以苦寒清火见效。或亦秉阴中之阳。阳中之动。故能 开散其气血之为邪结者。(熊每升木引气。或堕地自快。俗呼跌 。即庄子所谓熊经鸟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