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2页

术。陆宣公经济宏深。有唐龟鉴。而有谪居荒陬。集录 古方之事。范文正出入将相。先忧后乐。而有不为宰相则为名医之愿。公心三公之心。学三 公之学。归欤投老。区区以方技自见。研露点笔。十易削 。后之君子。读其书而论其世。
可以知其为人也。若余也。采天随之杞菊。制颓 于刀圭。窃公绪余。附于应璩百一之义。
其戋戋者耳。聊藉斯文。托公书以不朽而已。
\x康熙丙午仲冬月竟陵吴骥谨序\x <目录><篇名>本草述初刻高序内容:太极之理。一阴一阳尽之矣。其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则阳中之阴。阴中之阳尽之矣。
天地之阴阳。不得不散而为五行者。所谓质具于地。气行于天。不遗于一物。乃其不穷于六 合者也。然则人之阴阳。其得之以为脏腑气血营卫者。不由是乎。然则草木虫鱼鸟兽金石水 土。其得之以为温凉寒热燥湿升降者。不由是乎。虽然。阳阴易辨。所谓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则微妙难言。以神农黄帝之神圣。口咀内视。针引石砭。求其分际。察其脉络。而后能得焉。
乃庸工妄人。卤莽从事。何其谬也。诚欲详审乎阳中之阴阴中之阳者。亦惟察端于万物。共 此一太极。与一物各有一太极之理。而知人性之与四时通。及药性之与五脏六腑通。其理一 也。夫人性之通于四时。与药性之通于五脏六腑者。自其禀天地之气以成形。而性即具之。
故动静相反也。而互为其根。阴阳相判也。而互为其宅。所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一无极也。此万殊而一本也。大造有气化之本。然而生人生物。胥不外此。其于人也备 阴阳之太极。而五脏六腑具焉。于物也又各分太极之阴阳。而若气若味分焉。此一本而万殊 也。溯而为一。体之立也。而万之用无乎不具。散而为万。用之行也。而一之体未尝不存。
轩岐之圣。生而知之。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诸贤。阐而明之。彼其于先天后天妙合化 醇之故。所谓微妙而难言者。有以神而明之矣。庸工不察。而立言之家。又往往择焉而不精。
语焉而不详。求其参互于阳阴交错之故。以消息乎盈虚之间。盖戛戛乎其难之。此大司寇潜 江刘云密先生本草述之所为作也。先生在前朝。举天启乙丑进士。起家县令。历监司。忤时 拂衣。以正气名闻天下。崇祯末。一再膺荐。后驱驰闽海间。见柄政下移。知事不可为。即 于学易之年。坚乞骸骨归。自号蠡园逸叟。隐居着书三十载。而于是编尤加意焉。盖其存心 济物。不获见诸行事。而寓意于此也。其学博。其识精。故能辨别本草禀受之性。以窥阴阳 之奥。而得其协议而化之原乃。编采诸家方论。权衡而上下之。即世所奉为金科玉律如李东 璧氏本草纲目。亦时有去取焉。观止矣。蔑以加矣。令嗣涟水明府。令淳安之三年。政通人 和。无夭札疵疠之患。其有得于家学渊源者不浅。而欲俾斯民共跻于仁寿之域。属余较而梓 之。家弟言扬适司铎是邦。相助订正。以迄有成。是仁术也。夫先生有范文正公良相良医之 愿。乃不克如文正之以功业见。而徒寄情于方书。则其时为之欤。后之读是书者。可以论其 世矣。
\x康熙己卯夏六月天贶节嘉兴后学高佑 谨序\x <目录><篇名>本草述初刻毛序内容:康熙庚辰冬。偶问道青溪。时刘涟水明府莅任五载。颂声翕然。访余邸舍。以尊人云密 先生所着本草述见示。相属为序。余性椎鲁。少于岐黄家言未暇寓目。后偶读嵇叔夜养生论。
谓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而柳子浓论服食书亦云。凡言丹砂者以类芙 蓉。言当归者以类马尾蚕首。附子八角。甘遂赤肤。始念古之高人名士。于方书药性。未尝 不加考核。兼以遘咯血之疾。遂潜心本草诸书。窃谓素问难经。犹儒者之六艺也。本草犹尔 雅之笺注虫鱼。以为六艺羽翼者也。考汉末不过三百六十五种。至有明李东璧搜葺至一千八 百九十二种。可谓明备。蔑以加矣。然或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以及气味之升降。物理之疑 似。不无毫厘千里者。先生一一举而订定之。阅岁者三十。属笔者八十余万言。变通于意象 之中。神明于言诠之表。令初学引伸触类。了若指掌焉。允矣神农氏之功臣。东垣丹溪诸子 之益友也哉。先生以明进士。官至司寇。值明季丧乱。杜门高尚以至没身。而其抑郁 傺之 况。所以销岁月而葆天真者。精力皆萃于此书。与唐之陆宣公谪居荒僻。忧谗畏讥。不敢着 书。止集录古方以为救济苍生之助。仿佛略同。然宣公之书不能家传户习。而先生所述。直 与素问难经相表里。其功效尤为过之。至若涟水明府清俸之余。几不能给朝夕。而损赀剞劂。
以表扬先泽。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读之者亲亲仁民之思。亦可油然而生矣。
\x康熙三十九年长至后一日遂安后学毛际可撰\x <目录><篇名>本草述翻刻吴序(节录)
内容:神农本草为三坟之一。汉书始着其名。隋经籍志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 相合。修是经者。有桐君采药录二卷。雷公药对二卷。古已逸其书。汉邕本草七卷。名仅见 于隋志。魏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