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气且寒。本由上 降下之性味。更结于降令时。故取降泄者无逾兹物矣。夫人身正气。非可降泄。其宜降泄者。
正气为邪所伤。有壅塞处而不能降也。然壅塞有轻重。虽总是气病。却有阴阳之不同。如因 气以及于血。则气之阴者伤。而病乎结实。不止病于 无形之阳也。枳实性烈而速。一往 直前。凡 之气不能详缓以散。而结实着手之处。乃能决之溃之。枳壳性稍缓。辛味稍多。
故能从统气之肺。于 无形而疏利之。不以溃决为功也。此一物而分气血之义。细绎乎此 。则不必执定所列治效。凡热伤正气使不得降。抑或湿热为病而不得降者。伏其所伤之邪 而用此佐之。以下归于寒水之化。岂曰不宜。若不责其所因。而漫为泄滞气之主剂。则惑矣。
然则枳壳治心下坚痞。其说非欤。讵知肺气不降入心。则胃气病而不能生血。即不能化血。
此之泻肺气以下降。乃能使之生。遂能化也。以此义思枳壳之用。不同于实之溃坚决壅。岂 不然哉。其治胁痛也。以两胁为肝胆所经。苦中有酸。自能降肝胆之逆气。所谓得降令之金 以平木者。义固不爽耳。大抵治气之不降。宜于气为热伤者。若寒湿滞气。则温散而气自行。
不则寒湿久而化热者 缪氏。肺气虚弱者。忌之。脾虚中气不运。而痰壅喘急者。忌之。咳嗽不因气壅者。服 之反剧。若阴虚火嗽者。立致危殆。胎前产后咸不宜。古人八九月服瘦胎饮。乃奉养太过而 气实者。不可混用。
〔修治〕 产江右者良。取翻肚如盆口状。其气味辛苦而腥。并有隙油者。 陈久者为 上。 去穣。麸炒。待麸黑焦出用。
\x实\x 味苦酸辛。气寒。气味俱浓。沉也。阴也。入足阳明太阴经。 消实痞。破坚积。除胸 胁痰癖。逐停水。(蜜炙则破水积)散逆气。心下急痞痛。胀满胁风痛。并消宿食败血。除 寒热结。去胃中湿热。 盖脾胃气滞。则不能运化精微。而痰癖停水。结实胀满。所自来矣。
胃之上口。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胃气壅则心下亦自急痞痛。邪塞中焦。则升降不舒而气 上逆。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则诸证悉除。(仲淳) 洁 古用逐脾经积血。以脾无积血。则心下不痞也。 滑窍破气之药。其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力。
(丹溪) 心下痞及宿食不消。并宜枳实黄连。 脾胃湿热生痰。有积者。入白术中四分之 一。(丹溪) 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用枳实七枚。术三两。水一斗。煎三升。分三服。
腹中 枳实安胃气止。溏泄者。如伤寒下腹胀实结有承气。治胸中痞痛有陷胸。洁古疗心下痞满有 枳术诸法。壅滞既去。则胃气自安。溏泄亦止矣。(仲淳) 益气则佐以参术干姜。破气则 佐以硝黄牵牛。加苍术则气清膈宽。并麦芽而和中消导。合芩连清湿中之热。同二陈化痰涎 之壅。 同三棱蓬术青皮槟榔。为消磨坚积之剂。然须脾健能食方可用。 同白术陈皮浓朴 砂仁甘草。为枳术丸。治心下痞满因于食。
〔论〕 枳实本苦寒下行之性。禀降令乘旺之气。其就下至阴也。气烈而速。凡热邪结 于 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然则有痞而坚大。乃阴邪有以结阳。
受病在阳也。宜健阳。如仲景枳实白术之治。用枳实所以助阳之健也。有痞而痛急。乃阳邪 有以结阴。受病在阴也。宜清阴。如洁古黄连枳实之治。用枳实所以助阴之清也。审此则枳 实虽入阴分。而邪之分阴阳者。又当从而消息之矣。
此药性专消泄。破气损真。凡中气虚寒。劳倦伤脾。发为痞满者。必不可用。胀满非实 邪结于中下焦。手不可按。七八日不更衣者。必不可用。挟热下痢。非燥粪留结者。必不可 用。伤食停积。多因脾虚不能运化。如元气壮实有积滞者。不得已用一二剂。病已即去之。
(仲淳)
〔辨治〕 择如鹅眼。并年久色黑者用。微绿者不堪入药。
<目录>卷二十四\枳<篇名>栀子内容:春荣秋瘁。入夏开花。白瓣黄蕊。随即结实。薄皮细仁。色深红。霜后收之。
苦寒。气薄味浓。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经血分。更入手少阴 足阳明经。 留皮泻肺火。去皮泻心火。 主除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去心中客热。烦躁懊 。治热厥心痛头痛。解热郁。散结气热毒风。疗五种黄病。清胃脘血。及吐衄下血尿血。
散肝热血郁。并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利五淋。治疝气汤火伤。 除上焦虚热。疗风热。(洁 古) 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宗 ) 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 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丹溪)按痞块中火邪。乃郁也。由于气不行。而血随 以凝也。用栀仁去皮。姜汁拌炒。假辛味冲折郁火。不为无功。 立斋每合丹皮以清肝。 凡 心痛稍久。不宜温散。反助火邪。古方多用栀子以导热。药则邪易伏而病易退。(丹溪) 伤 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仲景) 凡 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兹物不可去。(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