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结于椹。则由辛而达甘寒之化。其精英固萃于此也。色乌赤。
固当入肾而益阴。总之。利水必以根皮为先。祛风则取枝叶为胜。至于乌椹益阴气。便益阴 血。血为水所化。故益血还以行水。风与血同脏。故益血又即以息风。然则此味益阴不较胜 乎。
缪氏。甘寒滑润而下行。脾胃虚寒作泻者。弗服。
\x枝\x 气味苦平。 主治祛风养筋。(士材) 取嫩条细锉。炒香。瓦器煮减一半。再入银器。
重汤煮减一半。服之。久久不患偏风。疗口渴及痈疽后渴。 桑木炙法。能通关节。去风寒 。出郁毒。凡痈疽发背不起发。或瘀肉不腐溃。及阴疮瘰 。流注 疮。顽疮恶疮。久不愈 者。未溃则拔毒止痛。已溃则补接阳气。用干桑木劈成细片。扎作小把。然火吹息。炙患处 。每吹炙片时。以瘀肉腐动为度。内服补托药。甚良。 紫白癜风。桑枝十斤。益母草三 斤。水五斗。慢煮至五升。去渣。再熬成膏。每卧时温酒调服半合。以愈为度。
\x柴灰\x 以灰淋汁。即桑霜。 用桑皮纸衬淘箩底。滚水淋下。瓷器盛之。 重汤煮干。别名木 。 气味辛寒。有小毒。能钻筋透骨。为敷痈疽拔疔。引诸散毒药攻毒之要品。 身面水 肿。取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饥即饱食之。不得吃汤饮。同丹砂雄黄乳香没药牛黄 龙脑香红白药子白芨白蔹。敷一切肿毒。止痛追毒有奇效。同铁锈蟾酥可拔疔。
〔总论〕 桑之用。总不外于甘寒。根白皮由甘寒而辛。致其用于中气。而即能裕血。
桑叶自苦而甘寒。致其用于血化。而还能达气。桑椹则独有甘寒而色乌。归其用于气血之元。
觉益阴良浓。若桑枝则惟有苦平。亦不离甘寒之体。而专行血化以息风。大抵在气则水之治 切。在血则风之功专。二语尽之矣。
<目录>卷二十四\灌木部<篇名>楮实内容:即今构树子。亦名谷实。 楮谷一种。但分雌雄。雄者皮无斑纹。叶无叉桠。三月开 花。成长穗若柳絮状。不实。雌者斑点。叉丫全异。四月开花。结实若杨梅半熟。初夏青绿 。六七月渐深红。八九月采。水浸。去皮穣。取中子。晒干用。
气味甘寒。气薄味浓。阴也。降也。入足太阴经。 浊阴下降。宜入足少阴。(士材) 主 阴痿。治水肿。助阳气。明目。壮筋骨。补虚劳。健腰膝。 别有一种味苦者。惟赤白浊用 之。或异种而同名耳。 水气蛊胀。楮实子丸。用楮实一斗。水三斗。置净釜。熬成膏。茯 苓三两。白丁香一两半。为末。以膏和丸梧子大。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胀减为度。后进 治中汤养之。忌甘苦峻补及发物。 肝热生翳。楮实子研细。食后蜜汤服一钱。日再。 目 昏难视。楮桃荆芥穗各五百枚。为末。炼蜜丸弹子大。食后嚼一丸。薄荷汤下。日三服。
附案 南唐烈祖。食饴喉中噎。国医莫能愈。吴廷绍独进楮实汤。一服疾失去。叩之。
答云。噎因甘起。可即以甘寒而下降者对待之。有得于同气相从之义也。
〔论〕 别录首言楮实治阴痿。又有言其助阳气者。医执味甘气寒。漫以为功在滋阴也。
讵知甘寒之品。岂尽为滋阴用。且楮实疗水肿。除湿热。更益老人。亦独何哉。老人阴虚而 阳随虚。阳虚则阴益郁而化湿。此味导湿以起阴。不与渗利者等。自其实生于初夏。历六七 月以渐而熟。至火土气毕。方于八九月采之。(采必于秋杪前。以金受火土之气。而犹未泄 精于所生之水。乃能大为阴气之母。而治阴痿补虚劳耳。)即其味甘气寒。是能导阳气于阴 中。阴中有阳为导。则阴起而阳益畅。即所谓助阳气也。本草于治水肿下。即继以益气二字。
义可思矣。 目病方。多用楮实。东垣云。青白翳见于目大 。乃足太阳少阴经中郁遏。厥 阴肝经气不得上通于目也。如水化行则风木之化布。而肝气畅于所主之目。即此知风化布 而水中之真阳益畅矣。楮实与车前。皆能强阴。而犹少有异。车前子五月已老。是水气达于 木。木气达于火。乃肝由子以畅母也。故专功于肝所司之小水。与肝所主之风化。若楮实至 秋方熟。是水木之气蕴于火土。而更归凉金。金为木用也。故强阴气者。肺仍合于肝之体。
(即肺气降归命门。水中有金义。)而疗水肿者。肝则输于肺之用。此其同而有异。不能混 也。本经首言治阴痿。为其能助阳气也。助阳气未有能离于肺者。以气之所统在肺也。肺司 降令。由阳至阴者必肝得合于肺。而后肝之体用乃全。试即此味之酝精于夏火而归元于秋金。
有仿佛于阴降阳随之义。亦合于引气归元之义。别录首谓其治阴痿。而日华子。亦谓其补虚 劳。良不诬也。至其利益老人。先哲累言之。(抱朴子言楮实赤者服之。令老人反少。)为其 补益真阳者。从酝阳而归阴以告成。所以收补阳之功而不燥耳。
〔修治〕 水沉去浮者。晒干。酒浸蒸半日。焙干用。 煎法。六月六日取谷树子五升。
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微火煎如饧用。
\x谷树叶\x 气味甘凉。 治风湿肿胀。疗鼻衄白浊疝气癣疮。 阴阳者。营卫外内之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