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6-本草述钩元-第140页

。涩即收气。而平即阳归于阴。
亦秋 血。就所因而投治。其剂亦 <目录>卷十七\山果部<篇名>陈橘皮内容:枳橙叶有两刻。橘叶两头尖。无两刻。柑叶与橘同。但柑树独无刺。橘枳橙皆有刺 皮纹细。色红而薄。内多筋膜。其味苦辛。柑皮纹粗。色黄而浓。内多白膜。其味辛甘 皮最浓。而虚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其味甘多辛少。以此别之不差。橘皮性温。
柚皮性冷。今市肆货橘皮。多以柑皮杂之。柑皮犹可用。柚皮则与橘悬殊矣。味苦辛。气 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阴。入脾肺二经气分。及足阳明经。开胃和中。利水谷。理 燥湿。快膈消痰。治上气咳嗽。定呕哕嘈杂。时吐清水。及大肠闭塞并气痢。除膀胱留热停 水。疗酒病。留白则补脾胃。因白有甘意。去白则理肺气。消痰泄气。去白者。恐甘缓其辛 也。橘皮花开于夏。实成于秋。得火气少。金气多。(仲淳)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 升 胃。
肠血 感寒伤 食亦无 同枳 稠粘 末。
是 服。
卧各 杏仁 两。
和丸。绿 同黄连猪胆。
〔论〕橘皮味苦而辛。辛苦适均而气温。据其苦泄辛散温行。以为行滞气之剂。几与散 气诸 以 泽毛 能补能和。同于 无病。然气之寒者 皮专以泄滞气 单用并致戒于多用久用 能耗散真气。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 药同 〔修治〕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去白者以盐汤洗浸。刮去筋膜。
哂干 水蘸 <目录>卷十七\山果部<篇名>青橘皮内容:橘之未黄而青色者。橙皮最浓。柑皮犹浓于橘。此青橘头上破裂。状如莲瓣。
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不可不辨。
极苦而辛。气温。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入三焦肝胆气分。炒黑则入血分。疏肝胆。
泻 用以疏通。)最 结。)去下焦诸湿。
气则损真气。(东垣)陈皮 补而后用之。(
陈皮浮而升。
人参鳖甲。能消 木香。消 癖气块 五两。炙甘草六两。
令焦。去甘草茴香。
拘老人小儿。皆可常 人久积忧郁。乳房 水一盏半。煎一盏 〔论〕夫枳子与橘红皆苦。而寒温不同。在江南有橘有枳。江北则有枳无橘。江南之枳。
又 寒 者也。以火为用则气宣。此火即元气。经所谓少火也。气食少火。不可想见真气宣扬之义欤。
抑不 贤又 命门 始。
遍致。
何。曰 阳而下 不下。
者。不 于虚。
化源在 施。肝 〔修治〕汤浸。去瓤。切片。醋拌。瓦上炒过用。消积定痛。醋炒。
\x橘核\x 橘实小。其味微酸。柑大于橘。其味甘。用核者审之。气味苦平。入足厥阴经。治肾 腰痛。膀胱气痛。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炒研五钱。酒煮服。或酒糊丸服。)腰痛。橘核 仲各二两。炒研末。每服二钱。盐酒下。
〔论〕橘必成熟之实乃有核。青橘禀金令之初气。取其极小者入药。不得有核。然则核 之性 肝病 〔修治〕以新瓦焙者。去壳取仁。研用。
\x橘叶\x 与柑叶同形。但橘树有刺。柑树无。
气味苦平。入足厥阴经。主导胸膈逆气。行肝气。消肿散毒。乳痈胁痛。用之行经。(丹 溪)
<目录>卷十七\山果部<篇名>枇杷叶内容:味微辛而苦。后有微甘。气薄味浓。阳中之阴。降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性善下 治卒呃不止。噎膈反胃。及肺气热嗽。疗渴疾。妇人产后口干。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 香港脚冲逆。禀天地清寒之气。四时不凋。其味苦气平。平即凉也。经曰。诸逆冲上。皆 火。火气上炎。则为卒呃不止。此叶性善下气。气下则火降痰顺。而呕者不呕。渴者不 咳者不咳。冲逆者不冲逆矣。一妇患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木通款 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治为末。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 而愈。同生地麦冬白芍炙草杞子桑皮茅根天冬苏子五味子栝蒌根童便。治阴虚咳嗽吐血。同 竹茹木瓜芦根汁石斛麦冬人参茯苓。治胃热呕吐。加童便人乳竹沥苏子白芍蔗浆。治噎膈反 胃。
同 连甘 〔论〕冬气闭藏。夏气蕃秀。草木之气。各应其时。乃枇杷于盛冬作白花。仲夏缀黄实。
是 气 于 以平亢 之亢者 不下为热 多而后 中。此 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并忌。(仲淳)
〔修治〕凡采得湿者一叶重一两。干者三叶一两。为气足。粗布拭尽毛。用甘草汤洗。
再用 <目录>卷十七\山果部<篇名>胡桃仁内容:气味甘平温。入肺肾二经。主治滋肺利三焦。润血脉。补肾益命门。治虚寒喘嗽化痰 利小便亦止小便频数。疗损伤石淋。一味勿去皮。空腹食之。最能固精。同破故纸蜜丸服 补下焦。以胡桃属木。故纸属火。二味合用。有木火相生之妙。(韩 )洪辑幼子痰喘。五 昼夜不乳食。其妻梦观音授方。令服人参胡桃汤。煎一蚬壳许。灌之喘定。明日。以胡桃 皮用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