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2-本草经解-第25页

br>名桑麻丸。治血痹。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槐花】
内容:气平。味甘。无毒。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皮肤风热。肠风泻血。赤 白痢。并炒研用。
槐花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 经。
气味俱降。阴也。肺与大肠为表里。五痔大肠之火症也。槐花味苦清心。所以主之。火郁于 心则痛。气平能清。味苦能泄。所以主之也。眼赤。肝有实火也。实则泻其子。味苦清心。
心乃肝之子也。腹太阴经行之地。脏即大肠。肺之合也。味苦可以杀虫。所以主之也。皮肤 肺之合也。平能清风。苦能泄热。所以主之。肠风下血。大肠火也。赤白痢。大肠湿热也。
味苦者能清。所以并炒研服也。
制 方: 槐花同荆芥。治下血。同牡蛎末。治白带。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黄柏】
内容:气寒。味苦。无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胆。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 伤蚀疮。(盐水炒)
黄柏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 经。
气味俱降。阴也。五脏六腑。心为君主。心属火。结热。火气结也。味苦泄热。所以主之。
黄胆。胃经湿热之症。肠痔。大肠火结之病。泄痢。大肠湿热之症。其主之者。黄柏入肾。
肾者胃之关。大肠肾所主也。气寒能清。味苦能燥。故治以上诸症也。漏下赤白。胎漏下血 及赤白带也。一因血热妄行。一因湿热下注。黄柏入肾。寒能清热。苦可燥湿。所以主之。
阴阳蚀疮。阴户伤蚀成疮也。诸疮皆属心火。其主之者。苦寒泻火也。
制 方: 黄柏同知母。滋阴降火。同茅术。除湿清热。治痿要药。同细辛。泻膀胱火。用蜜炙成 末。
煨大蒜丸。治妊娠下痢白色。同木瓜、白茯、二术、石斛、生地。治痿。同白芍、甘草。治 火热腹痛。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山栀仁】
内容:气寒。味苦。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鼻。白癞赤癞。疮疡。
(炒黑用)
山栀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 少阴 心经。气味俱降。阴也。五内者。五脏之内也。五脏为阴。其邪气乃阳邪也。山栀苦寒清阳 。所以主之。胃为阳明。胃中热气。燥热之气也。气寒。禀冬寒之水气。所以除燥热也。心 主血。其华在面。面赤色。心火盛也。苦味清心。所以主之。鼻属肺。肺为金。金色白。心 火乘肺。火色赤。故鼻红。成酒 鼻。其主之者。入心清火也。癞者麻皮风也。膀胱主表 。心火郁于膀胱寒水经。则湿热成癞也。白者湿也。赤者火也。山栀入心与膀胱。苦寒可以 燥湿热。所以主之也。疮疡皆属心火。苦寒清心。故主疮疡也。
制 方: 栀子同桑皮、黄芩、甘草、桔梗、五味、干葛。治酒 鼻。同连翘、麦冬、竹叶、灯心、
川 连、甘草。泻心经有余之火。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琥珀】
内容:气平。味甘。无毒。主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气。消瘀血。通五淋。
琥珀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色赤专入血分。五脏藏阴者也。血有所凝。则五脏为之不安。琥珀甘 平和血。故安五脏也。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魄阴而魂阳也。琥珀气平入 肺。肺主气。味甘入脾。脾统血。质坚有镇定之功。所以入肺脾而定魂魄也。魂魄定则神气 内守。而精魅邪鬼不得犯之。所以云能杀鬼魅也。气平则通利。味甘则缓中。所以能消瘀血 也。气平入肺。肺通水道。所以治五淋。
制 方: 琥珀同乳香、没药、延胡索、干漆、鳖甲为末。治产后血晕。同丹砂、滑石、竹叶、木 通、
麦冬。治心火小便闭。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猪苓】
内容:气平。味甘。无毒。主 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
猪苓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其主 疟者。盖主太阴呕吐之湿疟也。猪苓入脾肺以化气。则湿行而 疟止也。蛊疰不祥。皆湿热之毒。甘平渗利。所以主之。肺主气。气平益肺。肺气化及州都 。则水道利。所以利水。久服则味甘益脾。脾统血。血旺故耐老。气平益肺。肺主气。气和 故身轻也。
制 方: 猪苓同白茯、泽泻、滑石、阿胶。名猪苓汤。治伤寒口渴。及呕而思水。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枳实】
内容:气寒。味苦。无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 脏。益气轻身。(麸炒)
枳实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手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 地南 方之火味。入手少阳相火三焦。气味俱降。阴也。太阳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