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854页

故名虾蟆。或作蛤 ,蛤言其声,
【集解】
藏器曰∶《别录》,蛤蟆一名蟾蜍,误矣。蛤蟆、蟾蜍,二物各别。陶氏以蟾蜍注蛤蟆,
遂 作呷呷声,举动极急。蟾蜍在人家湿处,身大,背黑无点,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声,行 动迟缓。又有蛙蛤、蝼蝈、长肱、石榜、蠼子之类,或在水田中,或在沟渠侧,未见别功。
《周礼 曰∶蛤蟆有多般,勿误用。有黑虎,身小黑,嘴脚小斑。有 黄,前脚大,后腿小,
斑色,有尾子一条。有黄KT ,遍身黄色,腹下有脐带 汁出。有蝼蝈,即夜鸣,腰细口大,皮苍黑色者。有蟾,即黄斑,头上有肉角。其蛤蟆,皮 上腹下有斑点,脚短,即不鸣叫者是也。
时珍曰∶蛤蟆亦能化鹑,出《淮南子》。蛤蟆、青蛙畏蛇,而制蜈蚣。三物相值,彼此 皆不能动。故关尹子云∶ 蛆食蛇,蛇食蛙,蛙食 蛆。或云∶《月令》“蝼蝈鸣,反舌无声 ”,皆谓蛤蟆也。
吴瑞曰∶长肱,石鸡也,一名锦袄子,六、七月山谷间有之,性味同水鸡。
【修治】
曰∶凡使蛤蟆,先去皮并肠及爪子,阴干。每个用真牛酥一分涂,炙干。若使黑虎,
即连头、尾、皮、爪并阴干,酒浸三日,漉出焙用。
【气味】辛,寒,有毒。
大明曰∶冷,无毒。
【主治】邪气,破症坚血,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本经》)。主辟百邪鬼魅,涂痈 肿及 【发明】
颂曰∶蛤蟆、蟾蜍,二物虽同一类,而功用小别,亦当分而用之。
时珍曰∶古方多用蛤蟆,近方多用蟾蜍,盖古人通称蟾为蛤蟆耳。今考二物功用亦不甚 远,则古人所用多是蟾蜍,且今人亦只用蟾蜍有效,而蛤蟆不复入药矣。按张杲《医说》载 《摭 草上,惹蛇交遗沥,疮中有蛇儿,冬伏夏出故也。以生蛤蟆捣敷之,日三四换。凡三日,一 小蛇自疮中出,以铁钳取之。其病遂愈。
朱震亨曰∶蛤蟆属土与水,味甘性寒,南人喜食之。本草言服之不患热病,由是病患亦 煮食之。本草之意,或炙、或干、或烧,入药用之。非若世人煮羹入椒盐而啜其汤也。此物 本湿化,大能发湿,久则湿化热。此乃土气浓,自然生火也。
【附方】旧三,新三。
风邪为病∶蛤蟆(烧灰)、朱砂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调下,日三四服,甚有神验。
(《圣惠方》)。
狂言鬼语猝死∶用蛤蟆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外台秘要》)。
噎膈吐食∶用蛇含蛤蟆,泥包, 存性,研末。每服一钱,酒下。(《寿域方》)
瘰 溃烂∶用黑色蛤蟆一枚,去肠焙研,油调敷之。忌铁器。
头上软疖∶蛤蟆,剥皮,贴之,收毒即愈。(《活幼全书》)
蝮蛇螫伤∶生蛤蟆一枚,捣烂敷之。(《圣惠方》)
\x肝\x 【主治】蛇螫人,牙入肉中,痛不可堪。捣敷之,立出(时珍。出《肘后》)。
\x胆\x 【主治】小儿失音不语,取汁点舌上,立愈 \x脑\x 【主治】青盲,明目(《别录》)。
<目录>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篇名>蛙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长股(《别录》)、田鸡(《纲目》)、
宗 曰∶蛙后脚长,故善跃。大其声则曰蛙,小其声则曰蛤。
时珍曰∶蛙好鸣,其声自呼。南人食之,呼为田鸡,云肉味如鸡也。又曰坐鱼,其性好 坐也。按《尔雅》蟾、蛙俱列鱼类,而《东方朔传》云∶长安水多蛙鱼,得以家给人足。则 古昔关中已常食之如鱼,不独南人也。蛙亦作 字。
【集解】
《别录》曰∶蛙生水中,取无时。
弘景曰∶凡蜂、蚁、蛙、蝉,其类最多。大而青脊者,俗名土鸭,其鸣甚壮。一种黑色 者,南人名蛤子,食之至美。一种小形善鸣者,名蛙子,即此也。
保升曰∶蛙,蛤蟆之属,居陆地,青脊善鸣,声作蛙者,是也。
颂曰∶今处处有之。似蛤蟆而背青绿色,尖嘴细腹,俗谓之青蛙。亦有背作黄路者,谓 之金线蛙。陶氏所谓土鸭,即《尔雅》所谓“在水曰黾”者,是也,俗名石鸭。所谓蛤子,
即今水鸡是也,闽、蜀、浙东人以为佳馔。
时珍曰∶田鸡、水鸡、土鸭,形称虽异,功用则一也。四月食之最美,五月渐老,可采 入药。《考工记》云∶以 鸣者,蛙黾之属。农人占其声之早晚大小,以卜丰 孝标诗云∶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蛙亦能化为 ,见《列子》。
【气味】甘,寒,无毒。
宗 曰∶平。
时珍曰∶按∶《延寿书》云∶蛙骨热,食之小便苦淋。妊娠食蛙,令子寿夭。小蛙食多 ,令人尿闭。脐下酸痛,有至死者。擂车前水饮可解。
吴瑞曰∶正月出者名黄蛤,不可食。
【主治】小儿赤气,肌疮脐伤,止痛,气不足(《别录》)。
小儿热疮,杀尸疰病虫,去劳劣,解热毒(《日华》)。食之解劳 烧灰,涂月蚀疮(时珍)。
【发明】
颂曰∶南人食蛙蛤,云补虚损,尤宜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