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789页


冬月熟,赤色,味甘苦。末代乃无识者。此非人篱垣之杨栌也。
恭曰∶溲疏,形似空疏,树高丈许,白皮。其子八、九月熟,赤色,似枸杞,必两两相 对,味苦,与空疏不同。空疏即杨栌,其子为荚,不似溲疏。
志曰∶溲疏、枸杞虽则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为别。
颂曰∶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当亦相类。方书鲜用,宜细辨之。
机曰∶按∶李当之但言溲疏子似枸杞子,不曾言树相似。马志因其子相似,遂谓树亦相 似,以有刺、无刺为别。苏颂又因巨骨、地骨之名,疑其相类。殊不知枸杞未尝无刺,但小 则刺多,大则刺少耳。本草中异物同名甚多,况一骨字之同耶?以此为言,尤见穿凿。
时珍曰∶汪机所断似矣,而自亦不能的指为何物也。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苦,微寒。
之才曰∶漏卢为之使。
【主治】皮肤中热,除邪气,止遗溺,利水道(《本经》)。
除胃中热,下气。可作浴汤(《别录》。时珍曰∶按∶孙真人《千金方》,治妇人下焦三 十六疾,承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杨栌内容:(《唐本草》)
【集解】恭曰∶杨栌,一名空疏,所在皆有,生篱垣间。其子为荚。
\x叶\x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疽 恶疮,水煮汁洗之,立瘥(《唐本》)。
木耳 见菜部。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石南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风药。
时珍曰∶生于石间向阳之处,故名石南。桂阳呼为风药,充茗及浸酒饮能愈头风,故名。
按∶《范石湖集》云∶修江出栾茶,治头风。今南人无所谓栾茶者,岂即 【集解】《别录》曰∶石南生华阴山谷。三月、四月采叶,八月采 弘景曰∶今东间皆有之,叶如枇杷叶。方用亦稀。
恭曰∶叶似 草,凌冬不凋。关中者叶细为好。江山以南者,叶长大如枇杷叶,无气味,
殊不任用。保升曰∶终南斜谷有石处甚饶。今市人以石苇为之,误矣。颂曰∶今南北皆有之。
生于石上,株极有高硕者。江湖间出者,叶如枇杷,上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簇,
秋结细红实。关陇间出者,叶似莽草,青黄色,背有紫点,雨多则并生,长及二、三寸。根 横,细紫色。无花实,叶至茂密。南北人多移植亭院间,阴翳可爱,不透日气。入药以关中 叶细者为良。魏王《花木志》云∶南方石南树野生。二月开花,连着实。实如燕覆子,八月 熟。民采取核,和鱼羹尤美。今无用者。宗 曰∶石南叶似枇杷叶之小者,而背无毛,光而 不皱。正、二月间开花。冬有二叶为花苞,苞既开,中有十五余花,大小如椿花,甚细碎。
每一苞约弹许大,成一球。一花六叶,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绿色,叶末微淡赤色。花既开,
蕊满花,但见蕊不见花。花才罢,去年绿叶尽脱落,渐生新叶。京洛、河北、河东、山东颇 少,人故少用。湖南北、江东西、二浙甚多,故人多用。
\x叶\x 【气味】辛、苦,平,有毒。
之才曰∶五加皮为使。恶小蓟。
【主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本经》)
可久服,令思男(《别录》)。能添肾气,治软脚烦闷疼,杀虫,逐诸风(甄权)。浸酒饮,治 头风(时珍)。
【发明】恭曰∶石南叶为疗风邪丸散之要,今医家不复用其实矣。
权曰∶虽能养肾,亦令人阴痿。
时珍曰∶古方为治风痹肾弱要药。今人绝不知用,识者亦少,盖由甄氏《药性论》有令 阴痿之说也。殊不知服此药者,能令肾强,嗜欲之人借此放恣,以致痿弱,归咎于药,良可 慨也。毛文锡《茶谱》云∶湘人四月采杨桐草,捣汁浸水蒸,作为饭食;必采石南芽为茶饮,
乃去风也。暑月尤宜。杨桐即南烛也。
【附方】新三。
鼠 不合∶石南、生地黄、茯苓、黄连、雌黄等分,为散。日再敷之。(《肘后方》)。
小儿通睛∶小儿误跌,或打着头脑受惊,肝系受风,致瞳仁不正,观东则见西,观西则 见东。宜石南散,吹鼻通顶。石南一两,藜芦三分,瓜丁五、七个。为末。每吹少许入鼻,
一日三度。内服牛黄平肝药。(《普济方 乳石发动,烦热∶石南叶为末。新汲水服一钱。(《圣惠方》)。
\x实\x(一名鬼目)
【主治】杀蛊毒,破积聚,逐风痹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牡荆内容:(《别录》上品)。
【校正】并入(《别录》)有名未用荆茎。
【释名】黄荆(《图经》)、小荆(《本经》)、
弘景曰∶既是牡荆,不应有子。小荆应是牡荆。牡荆子大于蔓荆子,而反呼小荆,恐以 树形为言。不知蔓荆树亦高硕也。
恭曰∶牡荆作树,不为蔓生,故称为牡,非无实之谓也。蔓荆子大,牡荆子小,故呼 荆。时珍曰∶古者刑杖以荆,故字从刑。其生成丛而疏爽,故又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