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小便温热 调下。名观音救生散,亦治难产横生。加麝香少许,酒下,比之水银等药,不损人。(何氏 方)血崩不止∶桂心不拘多少,砂锅内 存性,为末。每米饮空腹服一、二钱。名神应散。
(《妇 人良方》)反腰血痛∶桂末,和苦酒涂之,干再上。(《肘后方》)吐血下血∶《肘后》∶用桂 心为末,水服方寸匕。王 曰∶此阴乘阳之症也,不可服凉药。南阳赵宣德暴吐血,服二次 而止。其甥亦以二服而安。小儿久痢赤白∶用桂(去皮,以姜汁炙紫)、黄连(以茱萸炒过)
等 分,为末。紫苏、木瓜煎汤服之。名金锁散。(《全幼心鉴》)小儿遗尿∶桂末、雄鸡肝等分。
捣丸小豆大。温水调下,日二服。(《外台》)婴儿脐肿∶多因伤湿。桂心炙热熨之,日四、
五次。(姚和众方)外肾偏肿∶桂末,水调方寸匕,涂之。(《梅师方》)食果腹胀,不拘老小∶ 用桂末,饭和丸绿豆大。吞五、六丸,白汤下。未消再服。(《经验方》)打扑伤损,瘀血溷 闷,身体疼痛∶辣桂为末,酒服二钱。(《直指方》)乳痈肿痛∶桂心、甘草各二分,乌头一 分(炮)。为末,和苦酒涂之,纸覆住。脓化为水,神效。(《肘后方》)重舌鹅口∶桂末,和 姜汁涂之。(汤氏《宝书》)诸蛇伤毒∶桂心、栝蒌等分。为末,竹筒密塞。遇毒蛇伤,即敷 之。塞不密,即不中用也。闭口椒毒∶气欲绝,或出白沫,身体冷。急煎桂汁服之,多饮新 汲水一、二升。(《梅师方》)
\x叶\x 【主治】捣碎浸水,洗发,去垢除风(时珍)。
<目录>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篇名>菌桂内容:(音窘。《本经》上品)
【释名】筒桂(《唐本》)、小桂。
恭曰∶ 者,竹名。此桂嫩而易卷如筒,即古所用筒桂也。筒似 字,后人误书为 ,
习而成俗,
时珍曰∶今本草又作从草之菌,愈误矣。牡桂为大桂,故此称小桂。
【集解】《别录》曰∶ 桂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立秋采之。
弘景曰∶交趾属交州,桂林属广州。《蜀都赋》云“ 桂临岩”是矣。
俗中不见正圆如竹者,惟嫩枝破卷成圆,犹依桂用,非真 桂也。《仙经》用 桂,云 三重者良,则明非今 时珍曰∶ 桂,叶似柿叶者是。详前桂下。《别录》所谓正圆如竹者,谓皮卷如竹筒。
陶氏误疑是木形如竹,反谓卷成圆者非真也。今人所栽岩桂,亦是 桂之类 似柿叶,亦有锯齿如枇杷叶而粗涩者,有无锯齿如栀子叶而光洁者。丛生岩岭间,谓之岩桂,
俗呼为木犀。其花有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
逐月花者。其皮薄而不辣,不堪入药。惟花可收茗、浸酒、盐渍,及作香搽、发泽之类耳。
【发明】见前桂下。
时珍曰∶ 桂主治,与桂心、牡桂迥然不同。昔人所服食者,盖此类耳。
【正误】弘景曰∶《仙经》服食桂,以葱涕合和云母蒸化为水服之。
慎微曰∶《抱朴子》云∶桂可合竹沥饵之,亦可以龟脑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长生 不死。赵佗子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举千斤。《列仙传》云∶范蠡好食桂,
饮水卖 时珍曰∶方士谬言,类多如此,唐氏收入本草,恐误后人,故详记。
\x皮\x(三月、七月采)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 如童子(《本经》)。
\x木犀花\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同百药煎、孩儿茶作膏饼噙,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同麻油蒸熟,润发,
及作面脂(时珍)。
<目录>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篇名>天竺桂内容:(《海药》)
【集解】 曰∶天 宗 曰∶皮与牡桂相同,但薄耳。
时珍曰∶此即今闽、粤、浙中山桂也,而台州天竺最多,故名。大树繁花,结实如莲子 状。天竺僧人称为月桂是矣。详月桂下。
\x皮\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腹内诸冷,血气胀痛(藏器)。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补 心同,方家少用( )。
<目录>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篇名>月桂内容:(《拾遗》)
【集解】藏器曰∶今江东诸处,每至四、五月后晦,多于衢路间得月桂子,大于狸豆,
破之辛香,古者相传是月中下也。余杭灵隐寺僧种得一株,近代诗人多所论述。《洞冥记》
云∶有远飞鸡,朝往夕还,常衔桂实归于南土。南土月路也,故北方无之。山桂犹堪为药,
况 时珍曰∶吴刚伐月桂之说,起于隋唐小说。月桂落子之说,起于武后之时。相传有梵僧 自天竺鹫岭飞来,故八月常有桂子落于天竺。《唐书》亦云∶垂拱四年三月,有月桂子降于 台州,十余日乃止。宋仁宗天圣丁卯八月十五日夜,月明天净,杭州灵隐寺月桂子降,其繁 如雨,其大如豆,其圆如珠,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