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去矣。又蔡襄《荔枝谱》云∶广、蜀所出,早熟而肉薄,味甘酸,不及闽中下等 者。闽中惟四郡有之,福州最多,兴化最奇,泉、漳次之。福州延亘原野,一家甚至万株。
兴化上品,大径寸余,香气清远,色紫壳薄,瓤浓膜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如水精,食之如 绛雪。荔枝以甘为味,虽百千树莫有同者,过甘与淡,皆失于中。若夫浓皮尖刺,肌理黄色 ,附核而赤,食之有渣,食已而涩,虽无酢味,亦自下等矣。最忌麝香触之,花、实尽落也 。又洪迈《夷坚志》云∶莆田荔枝,名品,皆出天成,虽以其核种之,亦失本体,形状百出 ,不可以理求也。沈括《笔谈》谓焦核荔枝,乃土人去其大根,燔焦种成者,大不然也。
曰∶荔枝树似青木香。熟时人未采,则百虫不敢近。人才采之,乌鸟、蝙蝠之类,无 不伤残之也。故采荔枝者,必日中而众采之。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三日色味俱变。故古诗 云∶色味不逾三日变也。
\x实\x 【气味】甘,平,无毒。
曰∶甘、酸,热。多食令人发虚热。
李鹏飞曰∶生荔枝多食,发热烦渴,口干衄血。
颂曰∶多食不伤人。如稍过度,饮蜜浆一杯便解也。
时珍曰∶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病齿 及火病 人尤忌之。《开宝本草》言其性平,苏氏谓多食无伤,皆谬说也。按∶《物类相感志》云∶ 食荔枝多则醉,以壳浸水饮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意。
【主治】止渴,益人颜色(《开宝》)。食之止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李 )。通神 ,益智,健气(孟诜)。治瘰 瘤赘,赤肿疔肿,发小儿痘疮(时珍)。
【发明】震亨曰∶荔枝属阳,主散无形质之滞气,故消瘤赘赤肿者用之。苟不明此,虽 用之无应。
【附方】新六。
痘疮不发∶荔枝肉,浸酒饮,并食之。忌生冷。(闻人规《痘疹论》)
疔疮恶肿∶《普济方》∶用荔枝五个或三个,不用双数,以狗粪中米淘净为末,与糯米粥 同研成膏,摊纸上贴之。留一孔出毒瓦斯。
《济生秘览》∶用荔枝肉、白梅各三个。捣作饼子。贴于疮上,根即出也。
风牙疼痛∶《普济》∶用荔枝连壳(烧存性),研末,擦牙即止。乃治诸药不效仙方也。
孙氏 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立止。(杨拱《医方摘要》)
\x核\x 【气味】甘,温,涩,无毒。
【主治】心痛、小肠气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调服(宗 )。治 疝气痛,妇 人 【发明】时珍曰∶荔枝核入厥阴,行散滞气,其实双结而核肖睾丸,故其治 疝卵肿,
有述类象形之义。
【附方】新六。
脾痛不止∶荔枝核为末,醋服二钱。数服即愈。(《卫生易简方》)
妇人血气刺痛∶用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炒)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盐汤 、米饮任下。名蠲痛散。(《妇人良方》)
疝气 肿∶孙氏∶用荔枝核(炒黑色)、大茴香(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皆 打面糊 阴肾肿痛∶荔枝核,烧研,酒服二钱。
肾肿如斗∶荔枝核、青橘皮、茴香等分,各炒研。酒服二钱,日三。
\x壳\x 【主治】痘疮出不爽快,煎汤饮之。又解荔枝热,浸水饮(时珍)。
【附方】新一。
赤白痢∶荔枝壳、橡斗壳(炒)、石榴皮(炒)、甘草(炙)各等分。每以半两,水一盏 半,煎七分,温服,日二服。(《普济方》)
\x花及皮根\x 【主治】喉痹肿痛,用水煮汁,细细含咽,取瘥止(苏颂。出崔元亮《海上方》)。
<目录>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篇名>龙眼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宗 曰∶龙眼专为果,未见入药。本草编入木部,非矣。
【释名】龙目(《吴普》)、圆眼(俗名)、益智(《本经》)、亚荔枝(《开宝》)、荔枝奴、
骊珠、燕卵、蜜脾、鲛泪、
时珍曰∶龙眼、龙目,象形也。《吴普本草》谓之龙目,又曰比目。曹宪《博雅》谓之 益智。
弘景曰∶广州有龙眼,非益智也,恐彼人别名耳。
志曰∶甘味归脾,能益人智,故名益智,非今之益智子也。
颂曰∶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目为荔枝奴。又名木弹。晒干寄远,北人以为佳果 ,目为亚荔枝。
【集解】《别录》曰∶龙眼生南海山谷。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
恭曰∶龙眼树似荔枝,叶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槟榔,有鳞甲,大如雀卵。
颂曰∶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木高一、二丈,似荔 枝而枝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开细白花。七月实熟,壳青黄色,纹作鳞甲,形圆,
大如弹丸,核若木 子而不坚,肉薄于荔枝,白而有浆,其甘如蜜。实极繁,每枝三、二十 颗,作穗如蒲桃。汉时南海常贡之,大为民害。临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