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二斤捣汁,蜜五合,煎匀。每服一合,日五服。(《千金》)。
食鸠中毒、食竹鸡毒、食鹧鸪毒∶方并见禽部本条。
中莴苣毒、中诸药毒、 犬伤人∶并饮生姜汁即解。(《短剧》)。
虎伤人疮∶内服生姜汁。外以汁洗之,用白矾末敷上。(《秘览》)。
蝮蛇螫人∶姜末敷之,干即易。(《千金》)。
蜘蛛咬人∶炮姜切片贴之,良。(《千金》)。
刀斧金疮∶生姜嚼敷,勿动。次日即生肉,甚妙。(《扶寿方》)。
闪拗手足∶生姜、葱白捣烂,和面炒热, 之。
跌扑伤损∶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
百虫入耳∶姜汁少许滴之。
腋下狐臭∶姜汁频涂,绝根。(《经验方》)。
赤白癜风∶生姜频擦之,良。(并《易简》)。
两耳冻疮∶生姜自然汁,熬膏涂。(《暇日记》)。
发背初起∶生姜一块,炭火炙一层,刮一层,为末,以猪胆汁调涂。(《海上方》)。
疔疮肿毒∶方见白芷下。
诸疮痔漏,久不结痂∶用生姜连皮切大片,涂白矾末,炙焦研细,贴之勿动,良。(《普 济》)。
产后血滞,冲心不下∶生姜五两,水八升,煮三升,分三服。(杨氏《产乳》)。
产后肉线∶一妇产后用力,垂出肉线长三、四尺,触之痛引心腹欲绝。一道人令买老姜 连皮三斤,捣烂,入麻油二斤拌匀炒干。先以熟绢五尺,折作方结。令人轻轻盛起肉线,使 之屈曲作三团,纳入产户。乃以绢袋盛姜,就近熏之,冷则更换。熏一日夜缩入大半,二日 尽入也。云此乃魏夫人秘传怪病方也。但不可使线断,断则不可治之矣。脉溢怪症∶有人毛 窍节次血出不止,皮胀如鼓,须臾目、鼻、口被气胀合,此名脉溢。生姜自然汁和水各半盏 服,即安。(夏子益《奇疾方》)。
\x姜皮\x 【气味】辛,凉,无毒。
【主治】消浮肿腹胀痞满,和脾胃,去翳(时珍)。
【附方】旧一。
拔白换黑∶刮老生姜皮一大升,于久用油腻锅内,不须洗刷,固济勿令通气。令精细人 守之,文武火煎之,不得火急,自旦至夕即成矣,研为末。拔白后,先以小物点麻子大入孔 中。或先点须下,然后拔之,以指捻入。三日后当生黑者,神效。李卿用之有验。(苏颂《图 经本草》)
\x叶\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食 成症,捣汁饮,即消(张机)。
【附方】新一。
打伤瘀血∶姜叶一升,当归三两,为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范汪东阳方》)
<目录>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篇名>干姜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自草部移附此。
【释名】白姜(见下)。
【集解】弘景曰∶干姜今惟出临海、章安,数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 并不能作干者。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 中酿三日,乃成。
颂曰∶造法∶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以汉、温、池州者为良。陶说乃汉州干 姜法也。
时珍曰∶干姜,以母姜造之。今江西、襄、均皆造,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人呼为白姜 ,又曰均姜。凡入药并宜炮用。
【气味】辛,温,无毒。褚曰∶苦、辛。好古曰∶大热。
恭曰∶久服令人目暗。余同生姜。
时珍曰∶《太清外术》言∶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盖其性热而辛散故也。
【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生者尤良(《本经》)。
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别录》)。治腰肾中疼冷、
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甄权)。
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大明)。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好古)。
【发明】元素曰∶干姜气薄味浓,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曰∶大辛大热,
阳中之阳。
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 痛,四也。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汤。亦治中焦寒邪,寒淫 所胜,以辛散之也。又能补下焦,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 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
李杲曰∶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则耗散元 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 入参用以温胃也。
好古曰∶干姜,心、脾二经气分药也,故补心气不足。或言∶干姜辛热而言补脾。今理 中汤用之,言泄不言补,何也?盖辛热燥湿,泄脾中寒湿邪气,非泄正气也。又云∶服干姜 以治中者,必僭上,不可不知。
震亨曰∶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