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谙,往往谬误如此。今俗不知 分别,通呼秫与黍为黄米矣。
黍米(此通指诸黍米也)
【气味】甘,温,无毒。久食令人多热烦(《别录》)。
诜曰∶性寒,有小毒,发故疾。久食昏五脏,令人好睡,缓人筋骨,绝血脉。小儿多食,
令久不能行。小猫、犬食之,其脚 屈。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 李鹏飞曰∶五种黍米,多食闭气。
【主治】益气,补中(《别录》)。烧灰和油,涂杖疮,止痛,不作瘢(孟诜)。嚼浓汁,
涂小儿鹅口疮,有效(时珍)。
【发明】思邈曰∶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气。
时珍曰∶按∶罗愿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盖黍最粘滞,与糯米同性 ,其气温暖,故功能补肺,而多食作烦热,缓筋骨也。孟氏谓其性寒,非矣。
【附方】旧二,新二。
男子阴易∶黍米二两,煮薄粥,和酒饮,发汗即愈。(《圣济总录》)。
心痛不瘥,四十年者∶黍米淘汁,温服随意。(《经验方》)
汤火灼伤,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炒焦研末,鸡子白调涂之。煮粥亦可。(《肘 后方》)。
闪肭脱臼,赤黑肿痛∶用黍米粉、铁浆粉各半斤,葱一斤,同炒存性,研末。以醋调服 三 <目录>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篇名>丹黍米内容:(《别录》中品)
即赤黍也。《尔雅》谓之 。
瑞曰∶浙人呼为红莲米。江南多白黍,间有红者,呼为赤虾米。
宗 曰∶丹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着难解。
原曰∶穗熟色赤,故属火。北人以之酿酒作糕。
【气味】甘,微寒,无毒。思邈曰∶微温。
大明曰∶温,有小毒。不可合蜜及葵同食。
宗 曰∶动风性热,多食难消。余同黍米。
【主治】咳逆上气,霍乱,止泄利,除热,止烦渴(《别录》)。下气,止咳嗽,退热(
大明)。治鳖瘕,以新熟者淘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二度愈(孟诜)。
【附方】旧二,新二。
男子阴易∶用丹黍米三两,煮薄饮,酒和饮之,令发汗即愈。(《伤寒类要》)。
小儿鹅口,不乳者∶丹黍米嚼汁涂之。(《子母秘录》)。
饮酒不醉∶取赤黍渍以狐血,阴干。酒饮时,取一丸置舌下含之,令人不醉。(《万毕 术》方)。
令妇不妒∶取 (即赤黍也),同薏苡等分,为丸。常服之。(同上)。
\x穣茎并根\x 【气味】辛,热,有小毒。
诜曰∶醉卧黍穣,令人生厉。人家取其茎穗作提拂扫地,用以煮汁入药,更佳。
【主治】煮汁饮之,解苦瓠毒。浴身,去浮肿。和小豆煮汁服,下小便(孟诜)。烧灰 酒 【附方】旧一,新三。
通身水肿∶以黍茎扫帚煮汤浴之。
香港脚冲心∶黍穣一石,煮汁,入椒目一升,更煎十沸,渍脚,三四度愈。(《外台秘要》)。
天行豌疮,不拘人畜∶用黍穣浓煮汁洗之。一茎者是 穣,不可用。(《千金》)。
疮肿伤风,中水痛剧者∶黍穣烧烟,熏令汗出,愈。(《千金方》)
<目录>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篇名>蜀黍内容:(《食物》)
【释名】蜀秫(俗名)、芦 (《食物》)、芦粟(并俗)、木稷(《广雅》)、荻粱(同上)、
高粱。
时珍曰∶蜀黍不甚经见,而今北方最多。按∶《广雅》∶荻粱,木稷也。盖此亦黍稷之 类,而高硕如芦荻者,故俗有诸名。种始自蜀,故谓之蜀黍。
【集解】颖曰∶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缺粮,余及牛马。谷之最长者。南人呼为芦 。
时珍曰∶蜀黍宜下地。春月布种,秋月收之。茎高丈许,状似芦荻而内实。叶亦似芦。
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红黑色。米性坚实,黄赤色。有二种∶粘者可和糯秫酿酒作饵;不 粘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济荒,可以养畜,梢可作帚,茎可织箔席、编篱、供爨,最有利 于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误矣。其谷壳浸水色红,可以红酒。《博物志》云∶地种蜀 黍,年久多蛇。
\x米\x 【气味】甘,涩,温,无毒。
【主治】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者与黍米功同(时珍)。
\x根\x 【主治】煮汁服,利小便,止喘满。烧灰酒服,治产难有效(时珍)。
【附方】新一。
小便不通,止喘∶红秫散∶用红秫黍根二两,扁蓄一两半,灯心百茎,上捣罗。每服半 两 <目录>谷部第二十三卷\谷之二<篇名>玉蜀黍内容:(《纲目》)
【释名】玉高粱。
【集解】时珍曰∶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
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
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 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