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517页

水调涂之。(孙用和《秘宝方》)。
露岐便毒∶生菖蒲根捣敷之。(《证治要诀》)。
热毒湿疮∶宗 曰∶有人遍身生疮,痛而不痒,手足尤甚,粘着衣被,晓夕不得睡。有 人教以菖蒲三斗,日干为末,布席上卧之,仍以衣被覆之。既不粘衣,又复得睡,不五、七 日,其疮如失。后以治人,应手神验。(《本草衍义》)。
风癣有虫∶菖蒲末五斤。以酒三升渍,釜中蒸之,使味出。先绝酒一日,每服一升或半 升 阴汗湿痒∶石菖蒲、蛇床子等分。为末。日搽二、三次。(《济急仙方》)。
\x叶\x 【主治】洗疥、大风疮(时珍)。
<目录>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
<篇名>白菖内容:(《别录》有名未用)
【释名】水菖(《别录》)、水宿(《别录》)、茎蒲(《别录》)、菖阳(《拾遗》)、溪 荪(《拾遗》)、兰荪(弘景)。
时珍曰∶此即今池泽所生菖蒲,叶无剑脊,根肥白而节疏慢,故谓之白菖。古人以根为 菹食,谓之菖本,亦曰菖 ,文王好食之。其生溪涧者,名溪荪。
【集解】《别录》曰∶白菖十月采。
藏器曰∶即今之溪荪也。一名菖阳。生水畔。人亦呼为菖蒲。与石上菖蒲都别。根大而 臭,色正白。
颂曰∶水菖蒲,生溪涧水泽中甚多,失水则枯。叶似石菖,但中心无脊。其根干后,轻 虚多滓,不堪入药。
时珍曰∶此有二种∶一种根大而肥白节疏者,白菖也,俗谓之泥菖蒲;一种根瘦而赤节 稍密者,溪荪也,俗谓之水菖蒲。叶俱无剑脊。溪荪气味胜似白菖,并可杀虫,不堪服食 【气味】甘,无毒。
《别录》曰∶甘、辛,温。汁制雄黄、雌黄、砒石。
【主治】食诸虫(《别录》)。主风湿咳逆,去虫,断蚤虱(弘景)。研末,油调,涂疥瘙 (苏颂)。
<目录>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
<篇名>香蒲内容:(《本经》上品)蒲黄(《本经》上品)
【释名】甘蒲(苏恭)、醮石(《吴普》),花上黄粉名蒲黄。
恭曰∶香蒲即甘蒲,可作荐者。春初生,取白为菹,亦堪蒸食。山南人谓之香蒲,以菖 蒲为臭蒲也。蒲黄即此蒲之花也。
【集解】《别录》曰∶香蒲生南海池泽。蒲黄生河东池泽,四月采之。
颂曰∶香蒲,蒲黄苗也。处处有之,以泰州者为良。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 茸然。取其中心入地白 ,大如匕柄者,生啖之,甘脆。又以醋浸,如食笋,大美。《周礼》
谓之蒲菹,今人罕有食之者。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谓之蒲槌,
亦曰蒲厘花。其蒲黄,即花中蕊屑也。细若金粉,当欲开时便取之。市KT 以蜜搜作果食 货卖 时珍曰∶蒲丛生水际,似莞而褊,有脊而柔,二、三月苗。采其嫩根,瀹过作 ,一宿 可食。亦可炸食、蒸食及晒干磨粉作饼食。《诗》云∶其蔌伊芳何?惟笋及蒲。是矣。八、九 月 收叶以为席,亦可作扇,软滑而温。
【正误】弘景曰∶香蒲方药不复用,人无采者,南海人亦不复识。江南贡菁茅,一名香 茅,以供宗庙缩酒。或云是薰草,又云是燕麦,此蒲亦相类耳。
恭曰∶陶氏所引菁茅,乃三脊茅也。香茅、燕麦、薰草,野俗皆识,都非香蒲类也。蒲 一名蒲笋(《食物》)、蒲儿根(《野菜谱》)。
【气味】甘,平,无毒。时珍曰∶寒。
【主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本经》)。去热燥,
利小便(宁原)。生啖,止消渴(汪颖)。补中益气,和血脉(《正要》)。捣汁服,治妊妇劳 热 烦躁,胎动下血(时珍。出《产乳》)。
【附方】旧一新一。
妒乳乳痈∶蒲黄草根捣封之,并煎汁饮及食之。(昝殷《产宝》)
热毒下痢∶蒲根二两,粟米二合,水煎服,日二次。(《圣济总录》)
<目录>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水草类二十三种)
<篇名>蒲黄内容:(《本经》上品)
【修治】 曰∶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 及吐人。真蒲黄须隔三重 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再焙干用之妙。
大明曰∶破血消肿者,生用之;补血止血者,须炒用。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本经 》)。治痢血,鼻衄吐血,尿血泻血,利水道,通经脉,止女子崩中(甄权)。妇人带下,月 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妇下血坠胎,血运血症,儿枕急痛,颠扑血闷,排脓,疮疖游风肿 毒,下乳汁,止泄精(大明)。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时珍)。
【发明】弘景曰∶蒲黄,即蒲厘花上黄粉也。甚疗血。《仙经》亦用之。
宗 曰∶汴人初得,罗去滓,以水调为膏,擘为块。人多食之,以解心脏虚热,小儿尤 嗜之。过月则燥,色味皆淡,须蜜水和。不可多食,令人自利,极能虚人。
时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