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半两同炒,去盐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之,
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小便 【附方】旧二,新三。
温酒服三钱匕。禁牛肉。(唐德宗《贞元广利方》)
子大。每盐酒下七十丸。(《集玄方》)
虚寒。萆 厘清饮∶用萆 、石菖蒲、益智仁、乌药等分。每服四钱,水一盏,入盐一捻,
煎七分,食前温服,日一服,效乃止。
肠风痔漏∶如圣散∶用萆 、贯众(去土)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温酒空心服之。(孙 尚药 头痛发汗∶萆 、旋复花、虎头骨(酥炙)等分,为散。欲发时,以温酒服二钱,暖卧 取汗,
<目录>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篇名>菝内容:(上蒲八切,下弃八切。《别录》中品)
【释名】菝 (同 )、金刚根(《日华》
时珍曰∶菝 ,犹KT KT 也。KT KT ,短也。此草茎蔓强坚短小,故名菝 。
而江浙人谓之菝 根,亦曰金刚根,楚人谓之铁菱角,皆状其坚而有尖刺也。郑樵《通志》
云∶其叶颇近王瓜,故名王瓜草。
【集解】《别录》曰∶生山野。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此有三种,大略根苗并相类。菝 茎紫而短小,多细刺,小减萆 而色深,人 用作饮。
恭曰∶陶云三种,乃狗脊、菝 、萆 相类,非也。萆 有刺者,叶粗相类,根不相类;
萆细长而白色,菝 根作块结,黄赤色,殊非狗脊之流。
颂曰∶今近道及江浙州郡多有之。苗茎成蔓,长二、三尺,有刺。其叶如冬青、乌药叶 而差大。秋生黄花,结黑子如樱桃大。其根作块,人呼金刚根。
时珍曰∶菝 山野中甚多。其茎似蔓而坚强,植生有刺。其叶团大,状如马蹄,光泽似 柿叶,不类冬青。秋开黄花,结红子。其根甚硬,有硬须如刺。其叶煎饮酸涩。野人采其根 叶,入染家用,名铁菱角。《吴普本草》以菝 为狗脊,非矣。详见狗脊下。
\x根\x 【气味】甘、酸,平、温,无毒。
【主治】腰背寒痛,风痹,益血气,止小便利(《别录》)。治时疾瘟瘴(大明)。补肝经 风虚(好古)。治消渴,血崩,下痢(时珍)。
【发明】时珍曰∶菝 ,足厥阴、少阴药。气温味酸,性涩而收,与萆 仿佛。孙真人 元旦所饮辟邪屠苏酒中亦用之。
颂曰∶取根浸赤汁,煮粉食,辟瘴。
【附方】新五。
小便滑数∶金刚骨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下,睡时。(《儒门事亲》方)
取去 根本∶用菝 二两,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后以地椒煎汤浴腰腹,须臾即通也。(《圣济录》)
消渴不止∶菝谷即菝 , 咀半两,水三盏,乌梅一个,煎一盏,温服。(《普济方》)
下痢赤白∶金刚根、蜡茶等分。为末,白梅肉捣丸芡子大。每服五、七丸,小儿三丸,
白痢甘草汤下;赤痢乌梅汤下。(《卫 风毒脚弱,痹满上气,田舍贫家用此最良∶菝 (洗锉)一斛。以水三斛 渍曲去滓,取一斛渍饮,如常酿酒。任意日饮之。(《肘后方》)
<目录>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篇名>土茯苓内容:(《纲目》)
【校正】并入《拾遗》草禹余粮。
【释名】土萆 (《纲目》)、刺猪苓(《图经 遗》
时珍曰∶按∶陶弘景注石部禹余粮云∶南中平泽有一种藤,叶如菝 ,根作块有节,似 菝而色赤,味如薯蓣,亦名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充粮而弃其余,故有此名。观 陶氏此说,即今土茯苓也。故今尚有仙遗粮、冷饭团之名,亦其遗意。陈藏器《本草》草禹 余粮,苏颂《图经》猪苓下刺猪苓,皆此物也,今皆并之。茯苓、猪苓、山地栗,皆象形也。
俗又名过冈龙,谬称也。
【集解】藏器曰∶草禹余粮生海畔山谷。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
人取以当谷食,不饥。
颂曰∶施州一种刺猪苓,蔓生。春夏采根,削皮焙干。彼土人用敷疮毒,殊效。
时珍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 ,茎有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 而质浓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状如菝 而圆,其大若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 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 镫之山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
近时弘治、正德间,因杨梅疮盛行,率用轻粉药取效,毒留筋骨,溃 为要药。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 及菝 。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 颇相近,盖亦萆 、菝 之类也。
\x根\x 【气味】甘、淡,平,无毒。
时珍曰∶忌茶茗。
【主治】食之当谷不饥,调中止泄,健行不睡(藏器)。
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时珍)。
【发明】机曰∶近有好淫之人,多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
变为痈漏,延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