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269页

子大。每服百丸,食前麦门冬汤 下,日二服,以愈为度。名玉壶丸。忌酒面炙爆。《郑氏家传》消渴方∶人参一两,粉草二 两。以雄猪胆汁浸炙,脑子半钱。为末,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冷水下。《圣济总录》∶用 人参一两,葛粉二两。为末。发时以 猪汤一升,入药三钱,蜜二两,慢火熬至三合,
状如黑饧,以瓶收之,每夜以一匙含咽,不过三服,取效也。虚疟寒热∶人参二钱二分,
雄黄五钱。为末,端午日用粽尖捣丸梧子大。发日侵晨,井华水吞下七丸,发前再服。忌诸 般热物,立效。一方∶加神曲等分。(《丹溪纂要》)冷痢厥逆、六脉沉细∶人参、大附子各 一两半。每服半两,生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水二盏,煎七分,空心温服。(《经 验方》)下痢噤口∶人参、莲肉各三钱。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 连三钱。(《经验良方》)老人虚痢不止,不能饮食∶上党人参一两,鹿角(去皮,炒研)五 钱。
为末。每服方寸匕,米汤调下,日三服。(《十便良方》)伤寒坏证∶凡伤寒时疫,不问阴阳,
老幼妊妇,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不省人事,七日以后,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 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人参一两,水二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顷鼻梁有汗 出,脉复立瘥。苏韬光侍郎云∶用此救数十人。予作清流宰,县 申屠行辅之子妇患时疫三 十余日,已成壤病,令服此药而安。(王 《百一选方》)伤寒厥逆∶身有微热,烦躁,六脉 沉细微弱,此阴极发躁也。无忧散∶用人参半两。水一钟,煎七分,调牛胆南星末二钱,热 服,立苏。(《三因方》)夹阴伤寒∶先因欲事,后感寒邪,阳衰阴盛,六脉沉伏,小腹绞痛,
四肢逆冷,呕吐清水,不假此药,无以回阳。人参、干姜(炮)各一两,生附子一枚(破作 八 片)。水四升半,煎一升,顿服。脉出身温,即愈。(吴绶《伤寒蕴要》)筋骨风痛∶人参四 两(酒浸三日,晒干),土茯苓一斤,山慈菇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 前 米汤下。(《经验方》)小儿风痫螈 ∶用人参、蛤粉、辰砂等分。为末,以 猪心血和丸绿 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银汤下,一日二服,大有神效。(《卫生宝鉴》)脾虚慢惊∶黄 汤,
见黄 发明下。痘疹险证∶保元汤,见黄 发明下。惊后瞳斜∶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人参、
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效。(《直指方》)
小儿脾风多困∶人参、冬瓜仁各半两,南星一两。浆水煮过,为末。每用一钱,水半盏,煎 二、三分,温服。(《本事方》)酒毒目盲∶一人形实,好饮热酒,忽病目盲而脉涩,此热酒 所伤,胃气污浊,血死其中而然。以苏木煎汤,调人参末一钱服。次日鼻及两掌皆紫黑,此 滞血行矣。再以四物汤,加苏木、桃仁、红花、陈皮,调人参末服,数日而愈。(《丹溪纂 要》)酒毒生疽∶一妇嗜酒,胸生一疽,脉紧而涩。用酒炒人参、酒炒大黄,等分为末,姜 汤服一钱,得睡汗出而愈。效。(《丹溪医案》)狗咬风伤肿痛∶人参置桑柴炭上烧存性,以 碗覆定,少顷为末,掺之,立瘥。(《经验后方》)蜈蚣咬伤∶嚼人参涂之。(《医学集成》)
蜂虿螫伤∶人参末敷之。(《证治要诀》)胁破肠出∶急以油抹入,煎人参、枸杞汁淋之,
内吃羊肾粥,十日愈。(危氏《得效方》)气奔怪疾∶方见虎杖。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篇名>芦内容:【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吐虚劳痰饮(时珍)。
【发明】吴绶曰∶人弱者,以人参芦代瓜蒂。
震亨曰∶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芦,则反能泻太阴之阳。亦如麻黄,苗,能发汗;
根,则止汗。谷属金而糠之性热,麦属阳而麸之性凉。先儒谓物物具一太极,学人可不触类 而长之乎?一女子性躁味浓,暑月因怒而病呃,每作则举身跳动,昏冒不知人。其形气俱实,
乃痰因怒郁,气不得降,非吐不可。遂以人参芦半两,逆流水一盏半,煎一大碗饮之,大吐 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又一人作劳发疟,服疟药变为热病,舌短痰嗽,六脉洪数而 滑,此痰蓄胸中,非吐不愈。以参芦汤加竹沥二服,涌出胶痰三块,次与人参、黄 、当归 煎服,半月乃安。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篇名>沙参内容:(《本经》上品)
【校正】并入《别录》有名未用部羊乳。
【释名】白参(《吴普》)、知母(《别录》)、羊乳(《别录》)、羊婆奶(《纲目》)、
铃儿草(《别录》)、虎须(《别录》)、苦心(《别录》,又名文希,一名识美,一名志取。)
弘景曰∶此与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 参名。又有紫参,乃牡蒙也。
时珍曰∶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为羊婆奶。《别录》有名未 用,羊乳即此也。此物无心味淡,而《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