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260页

>《神农本草经》一百六十二种(梁陶弘景注)
《名医别录》一百三十一种(陶弘景注。七十八种有名未用)
《李氏药录》一种(魏李当之)
《吴氏本草》一种(魏吴普)
《唐本草》三十三种(唐苏恭)
《本草拾遗》六十八种(唐陈藏器)
《食疗本草》二种(唐孟诜)
《海药本草》六种(唐李 )
《四声本草》一种(唐萧炳)
《开宝本草》三十八种(宋马志)
《嘉 本草》一十七种(宋掌禹锡)
《图经本草》五十四种(宋苏颂)
《日华本草》七种(宋人大明)
《用药法象》一种(元李杲)
《本草补遗》一种(元朱震亨)
《救荒本草》一种(明定王)
《本草会编》一种(明汪机)
《本草纲目》八十六种(明李时珍)
【附注】宋雷 《炮炙论》 北齐徐之才《药对》 唐杨损之《删繁》 唐孙思邈《千 金》 蜀韩保升《重注》 南唐陈士良《食性》 宋寇宗 《衍义》 唐慎微《证类》 陈 承《别说》 金张元素《珍珠囊》 元王好古《汤液》 吴瑞《日用》 明汪颖《食物》 王 纶《集要》 陈嘉谟《蒙筌》 定王《救荒》宁原《食鉴》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篇名>草之一内容:\x山草类三十一种\x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篇名>甘草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蜜甘(《别录》)、蜜草(《别录》)、美草(《别录》)、 草(《别录》)、灵通 (《记事珠》)、国老(《别录》)。
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
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 故有国老之号。
【集解】《别录》曰∶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 日成。
陶弘景曰∶河西上郡,今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地中来。赤皮断理,看之 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
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有而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亦可用。
苏颂曰∶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 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色,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 也。采得去芦头及赤皮,阴干用。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
不堪,惟货汤家用之。谨按∶《尔雅》云∶ ,大苦。郭璞∶ ,似地黄。又《诗·唐风》
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 ,与苓通用。首阳之山在河东蒲 县,乃今甘草所生处 相近,而先儒所说苗叶与今全别,岂种类有不同者乎?
李时珍曰∶按∶沈括《笔谈》云∶《本草注》引《尔雅》 大苦之注,为甘草者,非矣。
郭璞之注,乃黄药也,其味极苦,故谓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
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结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时角拆,子扁如小豆,极坚,
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寇氏《衍义》亦取此说,而不言大苦非甘草也。以理度之,郭说 形状殊不相类,沈说近之。今人惟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其轻虚细小者,
皆不及之。刘绩《霏雪录》,言安南甘草大者如柱,土人以架屋,不识果然否也?
\x根\x 【修治】雷 曰∶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每用切长三寸,擘作六七片,
入瓷器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取出曝干,锉细用。一法∶每斤用酥七两涂炙,酥尽为 度。又法∶先炮令内外赤黄用。
时珍曰∶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未有酥炙、
酒蒸者。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气味】甘,平,无毒。寇宗 曰∶生则微凉,味不佳;炙则温。
王好古曰∶气薄味浓,升而浮,阳也。入足太阴厥阴经。时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经。
徐之才曰∶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权曰∶忌猪肉。
时珍曰∶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 ,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
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 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 恶相反者,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本经》。 ,音时勇切,肿也)。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 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