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7-本草求真-第73页

故 气逆壅 滞。及大肠风秘者。得此以治。黑者其性兼入右肾。能于下焦通其遏郁。故肿满香港脚。及大 小便秘。俱得以治。但下焦血分湿热。湿自下受。宜用苦寒以折。牵牛气味辛辣。久嚼雄烈 。服之最能泄肺。若以下焦血病而于气分有损之药以为投治。是以血病泻气。不使气血俱损 乎。(杲曰。牵牛少则动大便。多则泄下如水。乃泻气之味。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壮。所 谓苦寒安在哉?故肿受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斯宜用之。若湿从下受。下焦主血。
血中之湿。宜苦寒之味。反以辛药泄之。伤人元气。)惟是水气在肺。喘满肿胀等症。暂用 以为开泄。俾气自上达下。而使二便顿开。以快一时。(时珍曰。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
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剂。则泥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 。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诊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郁。日吐酸痰盈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 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留滞。硝黄 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 觉肠结。一服就顺。亦不妨食。且复精爽也。)若果下焦虚肿。(虚字宜审。)还当佐以沉香 补 骨脂等味。以为调补。俾补泻兼施。而无偏陂损泄之害矣。(时珍曰。外甥柳乔。素多酒色 。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 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 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减。三服而平。)取子。淘 去浮者。舂去皮。得木香干姜良。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热内容:(毒草)入胃下热攻滞 大黄(专入脾胃)。大苦大寒。性沉不降。用走不守。专入阳明胃府大肠。大泻阳邪内 结。宿 食不消。(三承气汤皆有大黄内入。仲景治伤寒邪由太阳而入阳明之府者。则用调胃承气。
取其内有甘草之缓。不令有伤胃府之意也。治邪由阳明之经直入阳明之府者。则用大承气 。取其中有枳实之急。得以破气气之壅也。治邪由少阳之经而入阳明之府者。则用小承气。
取其中无芒硝之咸。致令泄下以伤其胃也。)故凡伤寒邪入胃府。而见日晡潮热。(阳明旺于 申酉。)谵语斑狂。便秘硬痛手不可近。(喜按属虚。拒按属实。)乃瘟热瘴疟。下痢赤白。
腹痛里急。黄胆水肿。积聚留饮宿食。心腹痞满。二便不通。与热结血分。一切症瘕血燥。
血秘实热等症。用此皆能推陈致新。定乱致治。故昔人云有将军之号。(成无己曰。热淫所 胜。以苦泄之。大黄之苦。以荡涤瘀热。下燥结而泄胃强。)然苦则伤气。寒则伤胃。下则 亡阴。故必邪热实结。宿食不下。用之得宜。(宗 曰。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惟在量其 虚实而已。颂曰。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姚僧垣曰。大黄乃是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 用。帝勿从。几至委顿。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垣曰。脉洪 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瘥理。帝从之遂愈。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偶中便谓之神 。不中不语用药之失。可不戒哉!)若使病在上脘。虽或宿食不消。及见发热。只须枳实黄 连以消痞热。宿食自通。若误用大黄推荡不下。反致热结不消。为害不浅。(时珍曰。大黄 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泻心汤有大黄。治心气不足吐血衄 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心包肝脾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
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 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
实泻脾也。素问云。太阴所致为痞满。又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是也。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则成结胸。乃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仲景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 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足矣。
或曰。心气不足而吐衄。何以不用补心而反泻心。震亨曰。心阴不足。肺与肝俱各受火而病 作。故黄芩救肺。黄连救肝。肺者阴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肝肺之火既退。则阴复 其旧矣!仲景伤寒论云。太阳病外症未解。不可下。脉浮大。不可下。恶寒。不可下。呕多 有阳明症。不可下。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呕。阳明病应汗。反下之。此为大逆。太阳阳 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少阴病。阳虚尺脉弱者。不可下。脉数。不可下。恶水者。不 可下。头痛目黄者。不可下。虚家不可下。阳微不可下。诸四逆厥者不可下。)况先辈立药 治病。原有成则。如大黄芒硝。则泻肠胃之燥热。牵牛甘遂。则泻肠胃之湿热。巴豆硫黄。
则泻胃之寒结也。虽其所通则一。而性实有不同。当为分视。至于老人虚秘。腹胀少食。妇 人血枯。阴虚寒热。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