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7-本草求真-第5页

渐消。肾气安位。术始可投。(犹洪水冲堤。必待水退。方可培土御水。)此又 不得不稍变换于中也。(凡土亏水泛。必俟水势稍退。方进理中等药。)盖补脾之药不一。白 术专补脾阳。(仲淳曰。白术禀纯阳之土气。除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故病属阴虚。血 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生 则较熟性更鲜补不滞腻。能治风寒湿痹。及散腰脐间血。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非若山 药止补脾脏之阴。甘草止缓脾中之气。而不散于上下。俾血可生。燥症全无。苍术气味过烈 。散多于补。人参一味冲和。燥气悉化。补脾而更补肺。所当分别而异视者也。出浙江于潜 地者为于潜术。最佳。米泔浸。(借谷气和脾。)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入清燥药。蜜水 炒。(借润制燥。)入滋阴药。人乳拌用。(借乳入血制燥。)入清胀药。麸皮拌炒用。(借麸 入中。)
<目录>上编\卷一补剂<篇名>温中内容:(夷果)补心脾气血 龙眼(专入心脾)。气味甘温。多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气尤多。于补气之中 (温则 补气。)又更存有补血之力。(润则补血。)故书载能益脾长智。(脾益则智长。)养心保血。(
血保则心养。)为心脾要药。是以心思劳伤而见健忘怔忡惊悸。暨肠风下血。(便血症不一端 。然大要血清而色鲜。另作一派。溅出远射。四散如筛。其腹不痛。是为肠风无疑。便血而 见腹痛。则为热毒下注。不痛则为湿毒下注。痛而喜手谨按。则为寒毒下注。并血而见鲜红 为热。瘀淡为寒。瘀晦为积。鲜紫为燥为结。血如鸡肝烂肉绞痛为蛊。与夫症见面色痿黄 。
大便不实。声短气息。恶心呕吐。六脉沉迟浮大无力为虚。神气不爽。脉数能食。肠红下泄 。腹痛便秘为实。而究不越气失所统。阴不随阳。而血自不归附耳。)俱可用此为治。盖血 虽属心生。而亦赖脾以统。思虑而气既耗。则非甘者不能以补。思虑而神更损。则非润者不 能以济。龙眼甘润兼有。既能补脾固气。复能保血不耗。则神气自尔长养。而无惊悸健忘之 病矣!按古归脾汤有用龙眼肉以治心脾伤损。义实基此。非若大枣力专补脾。气味虽甘。其 性稍燥。而无甘润和柔。以至于极之妙也。至书有言久服令人轻身不老。百邪俱辟。止是神 智长养之谓。蛊毒可除。三虫可杀。止是气血充足而蛊不食之谓。但此味甘体润。凡中满气 壅。肠滑泄利。为大忌耳。桂产者佳。粤东者性热。不堪入药。
<目录>上编\卷一补剂<篇名>温中内容:(五果)补脾胃中气血 大枣(专入脾胃)。味甘气温。色赤肉润。为补脾胃要药。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
形不 足者。温之以气。大枣甘能补中。温能益气。脾胃既补。则十二经脉自通。九窍利。(九窍 。口耳鼻目前后二阴。)四肢和也。正气足则神自安。故凡心腹邪气心下悬急者。得此则调 。得补则气力强。肠胃清。身中不足及病见肠 者。用此则安。甘能解毒。故于百药中。
得 甘则协。且于补药中风寒发散。内用为向导。则能于脾助其升发之气。(仲景治奔豚。用大 枣滋土以平肾。治水饮胁痛。用十枣益土以胜水。)不似白术性燥不润。专于脾气则补。山 药性平不燥。专于脾阴有益之为异耳。但多食损齿。(齿属肾。土燥克水。)及气实中满切忌 。(甘令中满。大建中汤减饧枣。与甘草同例。)北产肥润者良。金华南枣亦佳。杀乌附。忌 葱鱼同食。
<目录>上编\卷一补剂<篇名>温中内容:(夷果)入脾助气,入肝益血养营 荔枝(专入肝脾)。味甘而酸。气温。故能入脾助气。(甘入脾。)入肝益血养营。(酸入 肝。)
然于血虚火衰则宜。若使病非虚弱。及素火盛服之。反致助火发热。而有衄血齿痛之病矣。
(李时珍曰。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病齿 及火病患 忌之。开宝本草言其性平。苏氏却谓多食无伤。皆谬说也。按物类相感志云。食荔枝多则醉 。以壳浸水饮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意。)至核味甘气温。专入肝肾。散滞 辟寒。双核形似睾丸。尤治 疝卵肿。以其形类相似有感而通之义也。(治疝气如斗。用荔 枝炒黑与茴香青皮各炒为末。用酒送下。)痘疮不起。用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 意。然要皆属性燥。用当酌症所宜。非若龙眼性主温和而资益甚多也!出建产者良。
<目录>上编\卷一补剂<篇名>温中内容:(造酿)温脾润肺 饴糖(专入脾肺)。气味甘温。据书言能补脾润肺。化痰止嗽。并仲景建中汤用此以为 补中缓 脾。盖以米麦本属脾胃之谷。而饴糖即属谷麦所造。凡脾虚而肺不润者。用此气味甘缓以 补脾气之不足。(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之甘。以缓之也。)兼因甘润以制 肺燥之有余。是以脾虚而痰不化。固可用此以除痰。脾虚而嗽不止。固可用此以除嗽。即中 虚而邪不解。亦得用此以发表。中虚而烦渴时见。亦得用此以除烦止渴。(寒食大麦一升。
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