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7-本草求真-第33页

腹痛。腹满肠鸣。总皆寒入于肺。闭其窍道。(一语透尽诸病根源。)则 清不得上行。浊因不得下降耳。桔梗味苦气平。质浮色白。系开提肺气之圣药。可为诸药 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克下降 。降气之说。理根于是。是以好古加味甘桔。无不因症加药。如失音则加诃子。声不出加半 夏。上气加陈皮。涎嗽加知母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加半夏生姜 。吐脓血加紫苑。肺萎加阿胶。胸膈不快加枳壳。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大黄。面肿加茯 苓。肤痛加黄 。发斑加荆防。疫疠加牛蒡大黄。不得眠加栀子。总不离乎桔梗以为开提。
(时 珍曰。朱肱活人书治胸中痞满不痛。用桔梗枳壳。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张仲景伤寒论治寒 实结胸。用桔梗贝母巴豆。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又治肺痈唾脓。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 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也。其治少阴症三四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 散寒。甘平除热。合而用之。能除寒热也。后人易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宋仁宗加 荆芥防风连翘。遂名如圣汤。极言其验也。)奈世仅知此属上升。而不知其下行。其失远矣 !但痘疹下部不起勿用。以其性升之故。久嗽不宜妄用。以其通阳泄气之故。阴虚不宜妄用 。以其拔火上乘之故。其芦能吐膈上风热痰实。生研末。水调服。探吐。去浮皮。泔浸微 炒用。畏龙胆草白芨。忌猪肉。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散寒内容:(山草)宣肺寒清肺热 人参而有上党之号。(专入肺)。盖缘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去宅一里许。见参异常。
掘 得人参。一如人体云。又上党人参。根颇纤长。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岐者。其价与银 相等。辽东高丽百济诸参。均莫及焉。李时珍云。上党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 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观此则知诸参惟上党为最美。而上党既不可采。岂复别有党参 之谓哉?近因辽参价贵。而世好奇居异。乃以山西太行山出之苗。及以防风桔梗荠 伪造。
相继混行。讵知参有不同。性有各异。防风桔梗乃属表散风寒伤气之味。人参甘温乃属补肺 益气之味。即山西太行山新出之党考之。张璐亦谓甘平清肺。并非等于真正党参。确有补益 。今人但见参贵。而即以此代参。不亦大相径庭乎?且余尝见虚弱之症。亟当人参峻补。以 救垂绝。而医猥用党参替代。以致病卒不起。并令豪贵之家朝夕代茶。以致肺受剥削。病潜 滋长。此皆误用之害。人但习而不察耳。附记以为世之粗工妄用党参戒。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散寒内容:(荤辛)发表除寒止呕 生姜(专入肺)。气味辛窜。走而不守。据书开载主治甚多。然总发表除寒。开郁散气。
辟恶 除邪。数端而已。(姜性意义。一索尽贯。)其曰伤寒头痛。伤风鼻塞可用者。以其主有宣散 通肺之力也。(辛主散。)咳逆口哕而必用者。以其具有开提散郁之义也。(孙真人云。姜为 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或问生姜辛温入肺。何以云 入胃口。曰。俗以心下为胃口者非矣。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及胃之系。便是胃口。与肺系 同行。故能入肺而开胃口也。)水气湿泻血痹而必用者。以其具有逐阴行阳。除湿开导之力 也。(血痹冲心不下。生姜五两。水八升。煮服。)他如冻耳可擦。(辛以散寒。)狐臭可疗。
(姜汁频擦。力能祛寒辟秽。)诸毒可解。(凡半夏南星菌蕈野禽诸毒可解。)亦何莫不由宣 发 之力以为辟除。(时珍曰。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 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夫辛入肺。肺旺则一身之气皆为吾用。中焦之元 气充而足。脾胃出纳之令壮而行。邪气不能容矣!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酒。食厥痰厥尸厥 冷厥。霍乱昏晕。一切暴病。得之必救。(暴病方宜。方广心云。凡一切卒暴之症。用姜汁 与童便服。立可解救。以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早能含姜。不犯雾露之气。(姜能除 湿。)及山岚不正之邪。皆能以正神明而辟秽恶。真药中之神圣也。但积热患目。及因热成 痔者切忌。(时珍曰。食姜久。积热患目。及病痔人多食兼酒。其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 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至书有言夜主阖而姜不宜食。秋主收而姜不宜食。与孕妇食 姜而令儿指象形。此虽就其时令及以物类相感立说。然亦未可尽拘。姜皮辛凉和脾。利水消 肿。取其皮以行皮之义。秦皮为使。恶黄连黄芩夜明沙。(相感志云。糟姜瓶内入蝉蜕。虽 老姜无筋。亦物性有所伏耶!)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篇名>散寒内容:(荤辛)入肺宣寒发汗解肌 葱叶(专入肺。兼入肝)。生辛而散。熟甘而温。外实中空。能入肺经发汗解肌。以通 上下之 阳。(活人书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汤。仲景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 微。用白通汤。若白色赤者。四逆汤加葱白。皆取以通阳气。)故书号为肺菜。其力则能明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