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木部<篇名>柏子仁内容:补心脾,润肝肾 辛甘而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而悦脾(昂按∶凡补脾药多燥,此润药而香能舒脾,燥 脾药中兼用最良)。养心气,润肾燥,助脾滋肝(王好古曰∶肝经气分药),益智宁神(养心)
,聪耳明目(甘益血,香通窍),益血止汗(心生血,汗为心液),除风湿。愈惊痫,泽皮肤,
辟鬼魅。
炒研去油,油透者勿用。畏菊花。
<目录>木部<篇名>侧柏叶内容:补阴,凉血 苦涩微寒(《本草》微温)。养阴滋肺而燥土最清血分,为补阴要药。
止吐衄崩淋,肠风尿(血)痢(血),一切血证,去冷风湿痹,历节风痛(肢节大痛,
昼静 夜剧,名白虎历节风。亦风寒湿所致)。涂汤火伤(捣烂水调涂),生肌杀虫,炙罨冻疮,汁 乌髭发。
取侧者(丹溪曰∶多得月令之气,随月建方取),或炒或生用。桂、牡蛎为使。恶菊花。
宜酒(万木皆向阳,柏独四指,受金之正气,坚劲不凋,多寿之木,故元旦饮椒柏酒以辟邪)
。
<目录>木部<篇名>肉桂内容:大燥,补肾命火 辛甘大热,气浓纯阳。入肝、肾血分(平肝、补肾),补命门相火之不足(两肾中间,
先天祖气,乃真火也。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无此真阳之火,则无以蒸糟粕而化精微,脾胃 衰败,气尽而亡矣),益阳消阴。治痼冷沉寒,能发汗疏通血脉,宣导百药(辛则善散,热 则通行)。去营卫风寒,表虚自汗(阳虚),腹中冷痛,咳逆结气(咳逆亦由气不归元,桂能 引火,归宿丹田)。
木得桂而枯(削桂钉木根,其木即死),又能抑肝风而扶脾土(肝木盛则克土,辛散肝 风,甘益脾土),从治目赤肿痛(以热攻热,名曰从治),及脾虚恶食(命火不足),湿盛泄 泻(土为木克,不能防水。古行水方中,亦多用桂,如五苓散、滋肾丸之类),补劳明目,
通经堕胎(辛热能动血故也)。
出岭南桂州者良(州因桂名)。色紫肉浓,味辛甘者,为肉桂(入肝、肾、命门)。去粗 皮用(其毒在皮),去里外皮,当中心者,为桂心(入心),枝上嫩皮,为桂枝(入肺、膀胱 及手足)。得人参、甘草、麦冬良。忌生葱、石脂(本草有菌桂、筒桂、牡桂、版桂之殊。
今用者亦罕分别,惟以肉浓气香者良)。
<目录>木部<篇名>桂心内容:燥,补阳,活血 苦入心,辛走血。能引血、化汗、化脓,内托痈、疽、痘疮(同丁香,治痘疮灰塌),
益精明目,消瘀生肌,补劳伤,暖腰膝,续筋骨。
治风痹症瘕,噎膈腹满,腹内冷痛,九种心痛(一虫、二疰、三风、四悸、五食、六饮 、七冷、八热、九去来痛,皆邪乘于手少阴之络,邪正相激,故令心痛)。
<目录>木部<篇名>桂枝内容:轻,解肌,调营卫 辛甘而温,气薄升浮。入太阴肺、太阳膀胱经。温经通脉,发汗解肌(能利肺气。经曰 ∶辛甘发散为阳)。
治伤风头痛(无汗能发),中风自汗(有汗能止。中,犹伤也,古文通用,自汗属阳虚。
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加姜、枣名桂枝汤,能和营实表),调和营卫,使邪从汗 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痛风有风痰、风湿、湿痰、瘀血、气虚、血虚之异。
桂枝用作引经。胁风属肝,桂能平肝。东垣曰∶桂枝横行手臂,以其为枝也。又曰∶气薄则 发泄,桂枝上行而解表。气浓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王好古曰∶或问桂枝止烦出汗,仲 景治伤寒发汗,数处皆用桂枝汤。又曰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汤,此又能闭汗也,
二义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以桂枝 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 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亦惟 有汗者宜之。若伤寒无汗,则当以发汗为主,而不独调其营卫矣!故曰无汗不得服桂枝,有 汗不得服麻黄也。《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目录>木部<篇名>枸杞子内容:平补而润 甘平(《本草》苦寒)。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肝主筋,肾 主骨),去风明目(目为肝窍,瞳子属肾),利大小肠。治嗌干消渴(昂按∶古谚有云,出家 千里,勿食枸杞。其色赤属火,能补精壮阳。然气味甘寒而性润,仍是补水之药,所以能滋 肾、益肝、明目而治消渴也)。
南方树高数尺,北方并是大树。以甘州所产、红润少核者良。酒浸捣用。根名地骨皮(
见下)。
叶,名天精草,苦甘而凉。清上焦心、肺客热,代茶止消渴(时珍曰∶皆三焦气分之药)。
<目录>木部<篇名>地骨皮内容:泻热凉血,补正气 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泻肝、肾虚热,能凉血而补正气。
内治五内邪热(热淫于内,治以甘寒。地骨一斤,生地五斤,酒煮服,治带下),吐血 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