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18-本草备要-第20页

皮之功更胜,故仲景肾 气丸用之),和血、凉血而生血(血热则枯,凉则生),破积血(积瘀不去则新血不生),通 经脉。
为吐衄必用之药(血属阴本静,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窍)。治中风,五劳,惊痫螈 (筋脉伸缩抽掣为螈 。或手足抽掣,口眼 斜,卒然眩仆,吐涎身软,时发时止为痫。皆 阴虚血热,风火相搏,痰随火涌所致),除烦热,疗痈疮(凉血),下胞胎,退无汗之骨蒸(张 元素曰∶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 仲景肾气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按《内经》曰∶水之精为志,故肾藏志。火之精为神,
故心藏神)。
单瓣花红者入药,肉浓者佳。酒拌蒸用。畏贝母、菟丝、大黄。忌蒜、胡荽、伏砒(时 珍曰∶花白者补,赤者利,人所罕悟,宜分别之)
<目录>草部<篇名>续断内容:补肝肾,理筋骨 苦温补肾、辛温补肝。能宣通血脉而理筋骨。主伤中,补不足(《经疏》曰∶味甘故然)
暖子宫,缩小便,破瘀血。
治腰痛胎漏(怀妊沥血),崩带遗精,肠风血痢(《是斋方》∶平胃散一两,川续断二钱 半,每服二钱,米饮下,治时痢亦验),痈痔肿毒。又主金疮折跌(以功命名),止痛生肌。
女科外科,需为上剂。川产良。状如鸡脚,皮黄皱节节断者真。去向里硬筋,酒浸用。地黄 为使。
<目录>草部<篇名>骨碎补内容:补肾,治折伤 苦温补肾,故治耳鸣(耳鸣必由肾虚),及肾虚久泻(研末,入猪肾煨熟,空心食之。
肾主二便,久泻多属肾虚,不可专责脾胃也)。肾主骨,故治折伤(以功命名,粥和敷伤处。
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前阴利水,后阴利谷),牙痛(炒黑为末,擦牙,咽下亦良)。又入厥 阴(心包,肝),能破血止血(入血行伤,故治折伤,粥和末裹伤处)。
根似姜而扁长,去毛用,或蜜拌蒸。
<目录>草部<篇名>益母草内容:\x一名茺蔚\x 通行瘀血,生新血 辛微苦寒。入手、足厥阴(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瘀血去则经 调)。
治血风血晕,血痛血淋,胎痛产难,崩中带下(带脉横于腰间,病生于此,故名为带。
赤属血,白属气。气虚者,补中益气而兼升降。血虚者,养血滋阴而兼调气)。为经产良药 ,消疔肿乳痈(亦取其散瘀解毒),通大小便。然辛散之药,瞳子散大者忌服。
益母子主治略同,调经益精,明目(血滞病目者则宜之)活血,顺气逐风(气行则血行,
血活则风散),行中有补。治心烦头痛(血虚血热之候),胎产带崩,令人有子(有补阴之功。
时珍曰∶益母根茎花叶实,皆可同用。若治疮肿胎产,消水行血,则宜并用;若治血分风热 ,明目调经,用子为良。盖根茎花叶专于行,子则行中有补也。《产宝》济阴返魂丹,小暑 端午或六月六日,采益母茎叶花实,为末蜜丸,治胎产百病。《近效方》∶捣汁熬膏亦良)
。忌铁。子微炒用。
<目录>草部<篇名>泽兰内容:通、行血,消水 苦泄热,甘和血,辛散郁,香舒脾。入足太阴、厥阴(脾、肝)。通九窍,利关节,养 血气,长肌肉,破宿血,调月经,消症瘕,散水肿(防己为使)。
治产后血沥腰痛(瘀行未尽),吐血鼻血,目痛头风,痈毒扑损。补而不滞,行而不峻,
为女科要药(古方泽兰丸甚多)。
时珍曰∶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俱生下湿。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 。但以茎圆节长、叶光有歧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叶有毛者为泽兰。嫩时并可 (音那)
而佩之,《楚辞》所谓纫秋兰以为佩是也(朱文公《离骚辨证》云∶必花叶俱香,燥湿不变,
方可刈佩。今之兰蕙,花虽香而叶无气,质弱易萎,不可刈佩),吴人呼为香草,俗名孩儿 菊(夏日采,置发中,则发不 ,浸油涂发,去垢香泽,故名泽兰)。兰草走气分,故能利 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经曰∶数食肥甘,传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 也)。泽兰走血分,故能消水肿,涂痈毒,破瘀除症,而为妇人要药。以为今之山兰者误矣。
防己为使(寇宗 、朱丹溪并以兰草为山兰之叶,李时珍考众说以讥之。按别本云∶兰叶甘 寒,清肺开胃,消痰利水,解郁调经,闽产者力胜。闽产为胜,则是建兰矣。李士材云∶兰 叶禀金水之气,故入肺脏,东垣方中尝用之。《内经》所谓治之以兰除陈气者是也,余屡验 之。李时珍又谓东垣所用乃兰草也。其集诸家之言曰∶陈遁斋《闲览》云楚骚之兰,或以为 都梁香,或以为泽兰,或以为猗兰,当以泽兰为正,今之所种如麦门冬者名幽兰,非真兰也,
故陈止斋着盗兰说以讥之。既名幽兰,正合骚经矣。方虚谷《订兰说》言古之兰草即今之千 金草,俗名孩儿菊者;今之所谓兰,其叶如茅者,根名土续断,因花馥郁,故得兰名。杨升 庵曰∶世以如蒲萱者为兰,九畹之受诬也久矣。又吴草庐《有兰说》曰∶兰为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