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13-本草从新-第6页

甘草头。(宣、涌吐。)消肿导毒。(在上部者效。)宜入吐药。
甘草梢。(达茎中。)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取其径达茎中也。)白术、苦参、干漆为 使。
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百病方、治痰癖、十枣汤 加甘 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目录>卷一草部<篇名>黄精内容:\x平补气血而润。\x 甘平。补中益气。安五脏。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下三尸虫。以 其得 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饥。(气满则不饥。)却病延年。似玉竹而稍大。黄白多须。故俗呼为玉 竹黄精。又一种似白芨。俗呼为白芨黄精。又名山生姜。恐非真者。去须。九蒸九晒用。(
每蒸一次、必半日方透。)
<目录>卷一草部<篇名>萎蕤内容:\x即玉竹平补气血而润、去风湿。\x 甘平。补中益气。除烦渴。润心肺。治风淫湿毒。目痛 烂。(风湿。)寒热 疟。中风 不能 动摇。头痛腰痛。(凡头痛不止者、属外感、宜发散、乍痛乍止者、属内伤、宜补虚、又有 偏头风、左属风与血虚、右属痰热与气虚、腰痛亦有肾虚、气滞、痰积、瘀血、风寒、湿热 之不同、凡挟虚挟风湿者、宜葳蕤。)茎寒自汗。一切不足之证。用代参地。不寒不燥。大 有殊功。去毛。蜜水或酒浸。蒸用。畏咸卤。熬膏良。(小便猝淋、葳蕤五钱、芭蕉根二座 、水二盏、煎一盏、入滑石末一钱服。)
<目录>卷一草部<篇名>黄内容:\x补气固表、生亦泻火、生阴血。\x 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丹溪曰∶黄 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
发汗 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温分肉。实腠理。补肺气。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 。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旺而肌表固 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排脓内托。疮痈圣药。(毒 气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气衰也、痘证亦然。)
痘证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合人参、甘草、生姜为保元汤、治痘虚不起、或加芎 、官 桂、糯米助之、王好古汤液本草曰∶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 肾元是里药、甄权谓其补肾者、气为水母也、日华大明本草谓其止崩带者、气旺则无陷下之 患也、蒙筌曰∶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益气汤虽用 当归、因势寡、功被参 所据、补血汤黄 数倍于当归、亦从当归所引而补血、补血汤、黄 一两、当归二钱、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为补药之长、故名耆 。)形如箭竿者佳。绵软而嫩。无丫枝。(故又名绵 、切片、外白中黄、金井玉兰。五台 、口 、皆不堪入药、入补中药。)捶扁,蜜炙。如欲其稍降。盐水炒。(有谓补肾及崩带 淋浊药、宜盐水炒、汪 庵曰∶此说非也、前证用黄 、非欲抑黄 使入肾也、取其补中 升气、则肾受荫、而崩带淋浊之病自愈也、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补彼经而益及此经者、
此类是 酒 炒亦可。茯苓为使。恶龟甲、白藓皮。畏防风。(东垣曰∶黄 得防风 、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按黄 极滞胃口。胸胃不宽者勿用。实表。有表邪及 表旺者勿用。助气。气实者勿用。多怒则肝气不和。亦禁用。阴虚者宜少用。恐升气于表。
而里愈虚尔。(用盐水炒、以制其升性、亦得。)熬膏良。
<目录>卷一草部<篇名>野白术内容:\x补气生血、健脾燥湿。\x 甘补脾。温和中。苦燥湿。(经曰∶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本善补气。同补血药用。
亦能 补血。(气能生血。)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发汗加辛散之味、止汗同 芍之类。)补脾则能 进饮食。祛劳倦。(脾主四肢、虚则四肢倦怠。)止肌热。(脾主肌肉。)化症癖。症癖因脾虚 不运者、宜用此以健脾、脾运则积化也。)和中则能已呕吐。定痛安胎。(得黄芩、清胎热、
得艾、疗胎寒、得参、大补胎元之弱、盖胎系于脾、脾虚则蒂无所附、故易落。)燥湿则能 利 又生津、何也、汪机本草会编曰∶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
津何由生、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止泄泻。化胃经痰水。(土旺自能 胜湿。)理心下急满。(脾胃健于转输。)利腰脐血结。去周身湿痹。(二证皆湿停为患、湿去 则安矣。)按白术赞云。味重金浆。芳逾玉液。百邪外御。六腑内充。盖甚言其功之广也。
肾虚者勿用。有火者宜生用。(寓意草中、载蒋中尊病伤寒、临危、求肉汁淘饭、食毕大叫 一声而逝、门人问临危索饭之时、尚有法可救否、喻嘉言曰∶独参汤可以救之、曾治一孕妇 伤寒、表汗过后、忽唤婢作伸冤之声、知其扰动阳气、急迫无奈、令进参汤、不可捷得、
遂将白术三两、熬浓汁一碗与服、即时安妥、凡力艰不能服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