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焚修,若无童子伺应,似属非宜,故添出一松鹤童子。此外,悉仍其旧。
一、前《红楼梦》书中,如史湘云之婿以及张金哥之夫,均无纪出姓名,诚为缺典。兹本若不拟以姓名,仍令阅者茫然!
今不得已妄拟二名,虽涉穿凿,君子谅之。
一、书内诸人一切语言口吻,悉本前书,概用习俗之方言。
如“昨儿晚上”、“今儿早起”、“明儿晌午”,不得换“昨夜”、“今晨”、“明午”也;又如“适才”之为“刚才儿”,“究竟”之为“归根儿”,“一日、两日”之为“一天、两天”,“此时、彼时”之为“这会子、那会子”皆是也。以一概百,可以类推。盖士君子散处四方,虽习俗口头之方言亦有各省之不同者,故例此则以便观览,非敢饶舌也。
一、前《红楼梦》书中,每每详写楼阁轩榭、树木花草、床帐铺设、衣服、饮食、古玩等事,正所以见荣宁两府之富贵,使读者惊心炫目,如亲历其境、亲见其人、亲尝其味。兹本不须重赘,不过于应点染处略为点染。至于太虚幻境与天曹地府,皆渺茫冥漠之所,更不必言之确凿也。
一、前《红楼梦》开篇先叙一段引文,以明其著《红楼梦》所以然之故,然后始入正文,使读者知其原委。兹续本开篇即从林黛玉死后写起,直入正文并无曲折,虽觉突如其来,然正见此本之所以为续也。虽名之曰《续红楼梦》第一回,读者只作前书第一百二十一回观可耳。
一、《后红楼梦》书中,因前书卷帙浩繁,恐海内君子或有未购,及已购而难于携带,故又叙出前书事略一段,列于卷首,以便参考。鄙意不敢效颦。盖阅过前书者,再阅续本方能一目了然;若前书目所未睹,即参考事略岂能尽知其详。续本纵有可观,依旧味同嚼蜡,不如不叙事略之为省笔也。
第一回绛珠宫黛玉悟天机
太虚境警幻谈因果
话说林黛玉自那日属纩之后,一点灵魂出壳,亦不知其死,出了潇湘馆,悠悠荡荡而行,四顾茫茫,不知身在何所。心中正然惊疑,忽闻迎面有鼓乐之音,绣幢翠盖飘飘扬扬而来。只见女童数辈上前稽首,内有一人,明眸皓齿,鬒发垂髫,笑问道:“姑娘可好?相别数载,姑娘可还认得我么?”黛玉闻言,细视其人,十分面熟,却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乃问道:“你是谁啊?好像在那里见过你似的?”那人笑答道:“我是服侍太太的丫环金钏儿,姑娘如何就忘了呢?”黛玉闻言,不胜惊疑道:“你不是那年投井死了么?如何又在这里,这是什么地方?”金钏儿答道:“此处名为太虚幻境,乃天仙极乐世界。
我们奉警幻仙姑之命,伺备彩轿,特来迎接姑娘。”黛玉又道:“我并不认得什么警幻仙姑,接取我何缘故?”金钏儿道:“此乃天机,见了警幻仙姑自然分晓。”
说着,只见几个女童抬过彩轿,金钏儿搀扶着黛玉坐好,四个女童抬起,行走如飞。前面绣旂引路,翠带飘扬,鼓乐喧阗,十分热闹。黛玉坐在轿中,心下狐疑。低头一看,只见自己华冠绣服,并非家常打扮,悄然惊悟:莫非我身已死?回想卧病时,焚诗烧稿,与紫鹃悲恸之事,又不知宝玉果真娶了宝钗,目下是何光景?眼中不觉流下泪来。忽又一转念想道:我生来薄命,父母双亡,依靠外祖母家。虽然老太太十分疼爱,到底不比自己家中。宝玉既然负心,更复何望,死了倒也干净。
既有鼓乐接引,自必是天仙福地,且看他们把我抬到那里!
一路行来,远远但见一个石头牌坊,玲珑剔透,上面横书斗大的四个金字“太虚幻境”。又有一副对联云: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金碧辉煌,上面一匾,横书四个金字云:“孽海情天”。又有副长对联,写道: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黛玉看罢,心中诧异道:这么一个极好的所在,如何题出这样的话来?正然寻思,只见轿走如飞,转过宫门后面,又有一座牌坊,上面横书着“真如福地”四个大字,两边也有一副对联,写道:假作真来真胜假;无原是有有非无。
黛玉看毕,又想道:此处匾联的话语,却如何与前面的大不相同?正不如是何意见,但又见转过牌坊,也有一座宫门,上面横书一匾,大书“福善祸淫”四个金字,也有一副长联,写的是:过去未来,莫谓智能贤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
黛玉看毕,正在沉吟玩索间,忽见前面别一洞天:宫门高耸,殿阁巍峨,十分都丽。转过两层,便是一垂花门,进了垂花门,只见两旁游廊,层栏曲榭,院中间白石栏内种着一丛仙草,一缕幽香沁人心髓。抬轿的女童落下轿来,只见正房中珠帘响处走出一个丽人来,笑容可掬道:“姑娘到了。姑娘可好么?”黛玉细视其人,长眉秀项,笑语嫣然,不禁惊喜道:“你不是晴雯姐姐么,怎么也在这里?”晴雯答道:“说来话长,请姑娘进宫,慢慢的细禀。”说着,抢步上前,将黛玉搀出轿来。这里黛玉手扶着晴雯,轻移莲步,走进宫门。但见金碧辉煌,耀人眼目。锦裀、绣毯、翠幕、珠屏,迥非人世所有。正中一座榻上放着一张小炕桌,紫檀雕刻,极其精工。桌上放着一个